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完整整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0 19:33: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完整整理).txt其实全世界最幸福的童话,不过是一起度过柴米油盐的岁月。一个人愿意等待,另一个人才愿意出现。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绪论 何谓思想政治教育

? 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定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性质:实践性、阶级性、综合性

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理论 一、 西欧

?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⑴古希腊

①斯巴达---军事教育

②雅典---民主教育、学校教育 ⑵罗马

①共和时期---以“12铜表法”为内容的家庭教育 ②帝国时期---利用基督教 ? 教育理论

柏拉图PLATO

“没有教育或受了错误教育的人,是世间最难驾驭的东西”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儿童抓起。指出讲故事在儿童道德发展中意义特殊。 “儿童的游戏和政治的稳定与否很有关系。” 亚里士多德

法治和教育是国家维持社会安定,防止革命发生的两个重要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遵从国家的政治目的,也要遵从人的心理规律。认为0-7岁要避免不良道德的影响;7-14岁要培养必要的道德品质;14-21岁要加强政治和道德理论的修养。 中世纪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主要是基督教德育理论的发展,围绕基督教义和宗教道德而进行论证和展开.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阿奎那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的德育思想是西方德育理论从古代走向中世纪的关键环节,对中世纪宗教德育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把古希腊教育思想中的启示、指导方式变成了灌输、控制的方式进行道德训化。强调宗教教育的忏悔作用,但又把忏悔的标准归于教义,认为离开基督教就不可能有道德。

阿奎那

将亚里士多德学说中僵死的东西和基督教学说巧妙拼凑而提出一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强调理性和习惯在德性和行为中的作用。

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有目的的培养社会成员的德行是社会统治者的天职。

注意通过多渠道来灌输基督教的 思想道德。 近代

实践——主要围绕反封建阶级的复辟和无产阶级反抗。体现为:宣扬本国经济政治制度的优

越,反对社会主义;阐明公民社会责任,宣传资产阶级所需的美德;培养民族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的爱国情感,鼓吹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 理论

①约翰?洛克 英国 重视新贵子弟的思想品德教育,建议及早实践;严而有度;奖惩得当;以理服人;树立榜样

②乔治?凯兴斯泰纳 德国 公民教育,国家意识和性格陶冶是基本内容。有用的国家公民应该:相当理解国家的政治任务;有职业技能;具备国家要求的道德品质。

现代

受冷战、青年反抗运动及新科技革命的影响,普遍调整并加强了公民的政治、道德、与宗教教育,教育内容更加“意识形态化”。而方式趋向中立。 理论:

①新托马斯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法国人雅克?马利坦----“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把基督教的政治道德理想与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口号结为一体。重视学校宗教教育,公开与马列为敌。

②永恒主义。兴于30年代,盛于50年代。英国的利文斯通、法国的阿兰为代表。他们认为:真理是永恒的,因此,教育的基本原理也是永恒的,人性是不变的,而且本质上是始终如一的,故教育的性质也是不变的。

美国的公民教育及其他

历史

⑴独立战争时期:反英国殖民统治,资产阶级革命需要。托马斯?潘恩、杰弗逊为先驱。 ⑵独立战争后到南北战争时期:主要是;进行美国化教育;扩张主义教育;废权主义教育。 ⑶----“一战”时期:宣扬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德”,为调和阶级矛盾提供精神动力;解释有关战争的政治问题,为垄断资本的侵略、扩张行为找借口。

⑷----“二战”时期:好公民教育活动,主张重行轻知为特点的间接方法的道德教育。二战后,受二战及以后经济、科技至上论的影响,道德教育备受冷落。

⑸----70年代前期:传统道德教育力量重聚,围绕战后的形式变革:力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强调渗透性。

⑹----今:道德滞后成为影响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88年,教育战略设想呼吁“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教会孩子区别正确与错误”,摈弃“价值自由观念”。“不仅仅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92年拟订《阿斯彭品格教育宣言》,呼吁恢复传统的品格教育模式,向学生传授尊重、责任心、可靠、关心、公平、正义、公民美德与公民素质等核心价值观。93年 全国性的“品格教育伙伴”组织成立。主张:道德教育民族与国际化兼容,实践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理论

美国是当代西方国家中极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学术界流派纷呈,著述颇丰。主要有杜威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拉思斯等人的价值澄清理论、班杜拉等人的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里考纳的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等。

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实用主义被公认为是美国的官方哲学,其最大的特点是着眼于应付生活环境,推崇主观经验,强调行动的功利、效用。杜威非常重视道德哲学和教育

哲学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主张:学校道德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美国公民社会的公民,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应是“道德观念”而非“关于道德的观念”。他强调学校道德与社会道德的一致性。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教育者若能引导学生在道德冲突的情境中进行道德判练习,就能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两难故事法”

海因茨的故事

欧洲一妇女因患癌危在旦夕,医生对其夫海因茨说有一种镭化合物可救其妻。但此药是本市一药剂师的新发明,此人索价2000元,海因茨尽全力只弄到1000元,他求药剂师把药便宜卖他或以后还钱,但药剂师以发明就是为赚钱的理由拒绝了他。海因茨在绝望中偷了药。

柯尔伯格的问题

? 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

? 假如海因茨不很爱妻子,他是否该偷药,为什么?

? 假定不是海因茨妻子而是他的朋友快死了,朋友家无钱有无人偷药,他是否该偷药,为什么?

? 为了救人性命,该不该不择手段,为什么?

? 海因茨偷药犯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 ? 海因茨偷药被捕,法官该不该判他的罪,为什么? ? 法官考虑释放海因茨,其理由是什么?

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模式

前习俗水平 :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与自身的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人及准则,而是外在要求。包括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的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 :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与社会尽义务。包括3、“好孩子” 的道德定向阶段;4、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个体不但自觉遵守行为公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考虑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包括5、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不能通过直接的教导进行道德教育。

2、针对人们达到的发展阶段促其道德发展。 3、不能以教育者的权威从外面灌输道德观念。

4、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对人们道德发展的巨大作用。

价值澄清学派

? 代表人物:拉思斯、哈明、西蒙以及柯申鲍姆。

? 强调要重视价值对行为的影响,批判传统德育方法是灌输成人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导致更深层的道德信仰。

? 重视价值选择的过程,内容则是完全个人的、自主的。主张要帮助学生掌握价值澄清的过程、方法、技巧,以便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并提出了大量策略。

? 缺陷:完全否认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的作用;忽视传授价值知识和间接经验的必要;否认价值观教育中的导向作用等。 西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