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经济学练习题七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13:54: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同等学力经济学试卷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 C 2. D 3. A 4. C 5. A 6. C 7. A 8. C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 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是由马歇尔和埃奇沃斯提出的,它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了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 2. 免费搭车行为:

免费搭车行为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如果每个人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这种公共物品也就无力被提供。 3. 货币政策时滞:

任何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做“时滞”。时滞由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组成。内部时滞是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这段时间。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 4.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由一种商品价格变动从而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而引起的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的替代被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

在消费者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变动所导致的两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变动被称为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 试画出出口的贫困增长的图形并作出分析。

答:出口的贫困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于出口量随生产提高而增大,进而造成贸易条件恶化。

出口的贫困增长的图形如下图所示,生产点从A外移到A?,生产从第一条生产可能性

曲线移至第二条,表示生产力增长。世界价格线T在生产扩大后发生变化,从T移为T?,斜率(即价格)发生变化,消费点从C下降到C?,结果是出口增加,但出口相对价格下降,同量出口可换回的进口下降,总体福利水平下降。

出口的贫困增长发生的条件:出口国大多是处于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且为单一经济;出口产品为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且出口占据世界销售的很大份额;该种产品需求弹性小;该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该种产品的出口,以致国际价格的下降需要靠更大的出口量去弥补损失。

2. 简述增值税的优点。

答:(答题要点参见《考试大纲及指南》第486页“增值税的优点”)

3. 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 答: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速度、次序、方式的主导力量。这是因为在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共同参与的制度安排的社会博弈中,政府主体在政治力量的对比与资源配置权力上均处于优势地位。

(2)政府主体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构成的。权力中心凭借行政命令、法律规范及利益刺激,在一个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内自上而下地规划、组织和实施制度创新。 (3)尽管潜在制度收益的出现会诱发微观主体的制度变革需求,但只有当权力中心的制度收益大于其成本时,实际的制度变迁才可能发生。

(4)在不确定性和制度供给不足的条件下,为了控制风险,权力中心为制度创新设置了严格的进入壁垒。

(5)统一观念,即建立和推行一套可为下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接受的意识形态,以减少新规则实施中的阻力,降低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

4. 简述贸易开放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答:在理论层面上,经济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生产过程的直接影响上,突破生产过程在一国内部面临的投入和市场两个方面的约束,分工的深化和市场的扩张又可以推动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改变投入-产出转化关系。对外开放进程还可以通过要素流动过程中的外溢效应、制度变迁效应等影响生产过程的背景条件,改变要素积累机制,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从现实情况来看,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制成品出口的高速增长,可以带来如下的动态利益:①出口的增长可以提高进口能力,有助于弥补落后国家的外汇缺口和提高资本设备的进口能力。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可以提高国内的技术水平,缩小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②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提高国内资源配置效率,引导国内资源流向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促进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这又可以进一步提高优势行业的劳动生产率。③对外贸易可以带来规模经济。④贸易品部门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为贸易部门提供中间投入的上游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国内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国内统一市场形成。⑤贸易品部门的发展可以带动外资流入的增加,这不仅能缓解落后国家的储蓄缺口和资本匮乏状况,而且能够促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播。⑥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可以刺激国内贸易品部门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四、论述与计算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 试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基础与模式。

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都是需求管理的政策。由于市场需求的载体是货币,所以调节市场需求也就是调节货币供给。换言之,需求管理政策的运作离不开对货币供给的调节——或是使之增加,或是使之缩减。货币政策是这样,财政政策也是这样。这就是两者应该配合、也可能配合的基础。至于它们的区别,就调节货币供给这个角度来说,只是在于:一是通过银行系统,一是通过财政系统;一是运用金融工具,一是运用财税工具;一是由金融传导机制使之生效,一是由财政传导机制使之生效。

在经济疲软、萧条的形势下,要想通过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克服需求不足,以促使经济转热,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在过冷的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缺乏扩大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厂商缺乏扩大投资支出的积极性,消费者也同样缺乏扩大消费支出的积极性。不仅他们的行为意向与货币当局不必一致,而且也不听命于货币当局。所以,即使中央银行执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也不易收到扩张的实际效果。财政政策则不同,财政扩大投资是私人厂商无需自己冒投资风险却可以获得维持乃至扩大经营的好机会。投资支出以及带动的消费支出,再加上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所直接引出的消费支出,对于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

而在经济过热的形势下,要想通过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抑制需求过旺,以克服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