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景观生态学读书笔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5:54: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文献题目:浑河太子河流域景观变化及其驱动力 作者:朱君君、胡远满、刘淼、姚欣、郗凤明、陈宏伟

来源: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Ecology 2011,30(1): 112-118 主要研究方法:

利用GIS、RS技术、景观生态学方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浑河太子河流域1988-2004年景观变化及驱动力。 研究结果:

浑河太子河流域的主要景观类型为林地、灌木林、旱地和水田,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在研究时间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旱地、水田面积减少,而有林地、水域、农村居民点和城镇的面积增加,灌木林面积变化不大;在景观水平上,研究区内景观异质性在增加,破碎化越来越大,景观中斑块的空间连接性下降,优势度在减少,景观类型向多样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研究区内不同景观类型变化的主导驱动力各不相同,社会因子在景观变化中有一定的作用,但生物物理因子及部分邻域因子在景观变化中所起的作用仍不能忽视。 结论与争议:

其采用转移概率矩阵的方法,从斑块类型和景观两个水平上研究了浑河太子河流域1988-2004年的景观结果及其动态演变,引入了Logistic回归,分别从生物物理因子、社会经济因素和邻域关系3个方面探讨了研究区景观演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1988-2004年研究区景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村居民点、城镇和水域的面积一直在增加,水田和旱地在一直减少。有林地1988-1994年呈增加趋势,1994-2004年变化不大,灌木林在研究时间段内变化不大。

在景观水平上,景观异质性在增加,破碎化程度越来越大,景观中斑块的空间连接度在减少,景观多样性水平在提高,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区域平均分布,景观类型向多样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

采用Logistic对研究区景观变化驱动力的研究表明,不同景观类型变化的主导驱动力各不相同。生物物理因子及部分邻域关系因子虽然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但在较短时间的景观变化研究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社会经济因子,如人口数量,农业产值等在较短时间的景观变化中,特别是人类主导的景观类型中起着主导作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定量分析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特别是能够有效包含空间驱动因子。

文献题目:安庆沿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 作者:余瑞林、周葆华、刘承良

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Vol.18 No.6,Jun. 2009 主要研究方法:

基于1988、2006年两期TM遥感影像数据,借助于RS/GIS工具,获取安庆沿江湿地的景观斑块数据,运用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探讨了近20年来安庆沿江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 研究结果:

a.安庆沿江湿地以湖泊和滩涂沼泽为主要景观类型;b.研究期内湿地景观面积发生了较大幅度的缩减,各湿地景观类型间的动态变化较显著,以湖泊的萎缩变化最明显;c.安庆沿江湿地景观在空间配置上趋于破碎和零散,景观斑块边界的复杂性程度和不规则程度在逐渐下降,形状趋于规整,景观类型结构和数量趋于均衡,景观斑块间连接程度有所降低。进一步探讨其驱动力因素,认为主要受到研究区内人口密度、农业开发活动、国家和区域政策法规以及湖区农户湿地环境保护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结论与争议:

结论:基于TM影像数据,运用GIS和景观格局方法分析安庆沿江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得到以下结论:

(1)安庆沿江湿地主要景观类型为湖泊和滩涂沼泽湿地。近20年来,湿地面积的萎缩现象非常突出,各类湿地景观间的动态变化明显,其中湖泊湿地的变化量最大,滩涂沼泽的变化速率最快。

(2)安庆沿江湿地景观在破碎化的同时,平均斑块面积不断减小,景观复杂性和边界不规则程度在下降,形状趋于规整,受人为干扰加剧。湿地景观在结构和数量上趋于相对均匀,在空间配置上趋于分散和零碎,彼此间连接程度也在降低。

(3)安庆沿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地关系紧张,促使了围湖造田、围湖养殖活动;社会发展中对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造成了湿地景观类型结构的动态变化;安徽省和安庆市制定了相关政策,对湿地景观进行控制,同时保护区内农户对湿地景观保护的意识也有较大提高。

采用GIS与景观指数方法分析了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选取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指标很好地反映了研究期内景观类型的变化情况,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在驱动力方面,除上文论述因素外,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湿地也造成一定影响,但由于资料的限制和数据获取的困难,本文未考虑该因素,这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此外,湿地景观不同于其他景观类型,它与水位及水量密切相关。本文选取1988年和2006年12月初的数据,虽然月份基本保持一致,但这是否能代表研究区水位和水量的平均水平,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文献题名:黔东南地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力 作者:郭泺、杜世宏、赵松婷、吕靓

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Vol.18 No.6,Jun. 2009 主要研究方法:

以遥感影像和野外调查为数据源,3S 为技术手段,对1993-2009年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动态分析和综合研究。 研究结果:

研究时段内黔东南州景观斑块数量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景观结构破碎化整体上有增加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多样性指数、分维数增大,聚集度、均匀度减小,在空间分布和景观类型上局部变化不同于整体的表现;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增长、政府政策是导致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农田开发等人类干扰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将会逐渐突出。 结论与争议:

黔东南州 1993—2009 年间景观主要由林地、耕地和草地三个大类构成,随着时间变化景观斑块面积标准差呈增加趋势而变异系数下降,说明黔东南州景观的斑块呈现集中化,斑块间的大小差异减小,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下降,斑块的分维数增大。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变化均呈下降的变化趋势,破碎化程度降低; 耕地景观向规模化、集中化发展,草地趋于退化。黔东南州景观结构的动态变化反映在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干扰程度不同的区域差异明显,说明人为活动是斑块分割的主要因素,揭示了人为干扰程度对景观结构的变化影响非常大。

以 3S 技术为核心的环境空间信息技术是山地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采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作为主要信息源,借助 GIS 技术,得以快速、定量地获取和分析黔东南州景观结构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观分类程度以及景观指数的选取等诸多因素。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研究有利于黔东南州资源的管理、土地的规划,特别是对于森林景观的恢复与保护工作具重要意义。研究也表明,在现有的维护基础上必须关注森林的退化。随着城镇的扩展,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耕地、建筑用地开发成为今后的重点产业,这些都将给今后的林地保护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研究区今后的生态恢复和林业建设工作中,合理的生态格局的构建和实现方法,是研究工作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