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常考题型(2019最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9:22: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绪论 引论

1. 军事民主制时期,部落联盟的常设权力机构是部落酋长议事会 2. 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军事首长 TT 3.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大会 TT

4. (多选题)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大体由以下几种权力机关进行管理,具体有(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人民大会 )

5.(简述题)简述中国封建行政体制中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因素 (1)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 (2)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康

(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政弊端的机制

6.(简答题)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有四个特点:(1)第一,君主专制体制的时间长。(2)第二,权力集中的程度高。(3)第三,思想控制方法不同。(4)第四,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 第一章 夏商周的行政管理 1. 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禅让制”进行民主推选的是军事首长P4 2. 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正式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的是启 3. 西周中央政府政务官中掌管籍田和农业生产的是司徒 4. 近代中国第一个监督研究机构和监察官员培训机构是都察研究所T 5. 战国时期,文官系统的首脑称为相 6. 以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体制的完善时期是周朝 7. 中国奴隶制社会解体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P6 8. 商王规调整王朝管理体系,以强化王权的制度称为内外服制 TT 9. 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称为巡狩 10. 夏商周时期,战时动员令的文书形式多为誓P5 11. (多选)中国奴隶制时代行政管理的特色主要体现为强烈的神权色彩、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T 12. (名词解释)分封制:是周王朝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实行的一种制度,是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13. (简述题)简述夏商周时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迹的残留对君主权力的制约 (1)盛行于部落联盟时期民主制的某些残留使得诸侯国君和宗师贵族对朝政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制约着皇权发展 (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 (3)王权受宗教信仰制约

14. (简述题)与中国奴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1)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 (2)神权色彩逐渐淡化 (3)行政法治逐步建立

第二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

1. 春秋时期,最先设立县郡的是晋国和楚 P6 2. 汉武帝时设立的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官员称为州刺史P7 3. 秦汉政府作行政决策时由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会议形式称为集议P8 4. 汉武帝用以在组织机构上分割相权的做法是实行中外朝制P7 5. 秦汉时期对不同层级的官员的考核中,采取的方式不同。郡对县的考核通常采取秋冬集课P8 6. 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察举 7. 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称为卿 TT 8. 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在皇帝不亲政事的情况下,代皇帝行使考核权的是尚书 TT 9. 秦及西汉初年,中央最高监察官员是御史大夫 10. 秦汉时期最重要的一级行政区是 郡 11. 东汉时,实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是 尚书台 12. (多选)西汉政府补充官僚队伍的形式有任子、赀选 13. (多选)秦汉时期,皇帝的圣旨依内容可分为制书、手迹、诏书、诰 14. (多选)汉时,以乡举里选为基础的官员选拔方式有察举、征辟 T 15. (名词解释)三公宰相制:汉成帝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个职位分为改成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中央政务被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

16. (名词解释)集议:秦汉时期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一种会议形式,上至将军、列侯,下至博士、议郎均可参加,皇帝通过集议可以根据多方面的建议进行决策。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 1. 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御史台P10 TTT 2. 魏晋时期,官员的升迁完全凭借门资P10 3. 曹魏建国后,执掌诏令发布权的是中书 4. 魏晋以后,御史台完全独立,其长官为御史中丞 T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这种特殊行政区称为左郡县 6. 中国古代最早有关官员任期的规定始于魏晋 7. 在隋朝三省制度中,实际成为行政运转轴心所在的“政本之地”的是尚书省 8. 曹魏建国后,执掌诏令发布权的是中书 9. (多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行政区主要有王国、侨州郡县、左郡县) 10. (名词解释)左郡县:魏晋南北朝的特殊行政区,是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

10.(名词解释)九品中正制:由汉朝的察举制演变而来。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在其原籍地担任大中正或中正,在当地考察本州人才的德与才,并将其分为从上上到下下九品,并报告中央。

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

1. 唐朝时,首开以宦官充任“内枢密使”从而在制度上赋予其参政权力之先例的皇帝是唐代宗P11 2. 隋唐时,九寺中主管外交事务的是鸿胪寺T 3.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行政法典是《唐六典》 4. 唐玄宗时,翰林学士开始具有草诏权,时称内相P11 5. 唐代以敕的形式颁布的具体行政法规,称为格 T 6. 唐代依汉代管理西域之例,为协调与少数民族关系、管理各归附少数民族而设立的行政机构是都护府P13 TT 7. 唐朝决策文书中,用黄麻纸写成,用于颁布重大行政命令的诏书称为制书 8. 隋唐时,中央政府中主管外交事务的机构是鸿胪寺 9. 隋唐时期,九品以下的各种政府机构办事吏员在服务过程中积累年资,并通过考核程序迁转为正式政府官员的入仕方式称为流外入流P12 10.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中主管文教事务的机构是国子监 T 11. 唐朝决策文书中对具体行政事务的指令性文件称为敕 T 12. 我国历史上正式施行开科取士,确立科举制度,始子隋炀帝时期 T 13. 我国历史上正式规定三公均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的皇帝是隋文帝 TT 14. 隋唐时,九寺中主管钱币收支和保管的是太府寺 TTTT 15.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 16. 中晚唐时期宦官之所以能把持朝政,直至废立皇帝,进退宰相,是因为宦官控制了京城的军队,宦官藉以控制军队的官职是神策左右军中尉 TT 17. 唐朝依法制定,以诏制形式颁布的行政规则称为令 TT 18. 唐初设内侍省,担任省内诸职的均是宦官 19. 我国历史上正式开科取士,确立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时期 T 20. 唐朝的法规制度中,以敕的形式颁布,涉及的范围较为具体,并因实际情况而常发生变化的具体行政法规形式称为格 TT 21. 隋唐时期,州的长官仍称刺史 22. 唐朝决策文书中对其体行政事务的指令性文件称为敕 23. 我国历史上正式施行开科取士,确立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时期 24. 唐高宗时,为分宰相之权,设置了北门学士 25. 唐初武德年间设立的作为道之机关的是行台 T 26. 辽朝南面官中最重要的机构是汉人枢密院 27. (多选)隋朝中央监察机构有(御史台、谒者台、司隶台)

28. (多选)隋唐时期,在职级上基本与六部处于平行地位的中央职能机构包括(九寺、五监) 29. (多选)隋唐时,选拔官员的途径有科举、门荫、行伍 30. (多选)唐代决策文书的形式有册书、制书、敕 T

31. (多选)隋唐时期,在职级上基本与六部处于平行地位的中央职能机构包括九寺、五监 T 32. (多选)隋唐时遇有重大疑难案件,则会组成三司审理,三司是指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33. (多选)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有门荫、行伍、科举 T

34. (名词解释)门萌:隋唐时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贵族或官员子弟经服役一定年限或出钱代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 27.(简述题)简述唐朝为压制尚书省地位所采取的调整措施。 (1)将宰相议事之所从尚书都省搬出,致使尚书省地位骤降 (2)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使尚书完全变成奉行机构 (3)在尚书内部进行权力调整,以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

第五章 五代、宋的行政管理 1. 五代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入幕P14 2. 谏院作为一个独立的机关,其设置始于北宋 3. 宋代主管本路赈灾和茶盐专卖事务的机构是提举常平司P14 4. 在地方的行政体制设置中,首先设置“路”这一管理层次的是宋朝 T 5. 宋朝,会议制度已发展得十分成熟,其中,皇帝就某问题临时召集会议进行商讨,向大臣征求决策方案的会议形式称为临时朝议P14 6. 宋代科举的主要形式是常科P14 T 7. 在宋朝的官员选拔制度中,为了保证官员的“世守禄位”的特权而设置的入仕途径称为荫补 8. 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的辖区是道 TTT 9. 谏院作为一种独立的机关,始于北宋 T 10. 宋朝路一级行政机构中俗称“宪司”的是提点刑狱司 T 11. 宋朝中央行政体制中处理军政军令事务的机构是枢密院 T 12. 宋朝的官员选拔制度中,主要的入仕途径是科举 13. 宋朝会议制度已发展得十分成熟,其中由皇帝主持,其目的是疏通君臣关系,为皇帝决策提供信息的会议形式是例行常朝 14. 五代官员选拔从制度上说沿袭唐制,但因战乱频繁,政局动荡,最为切实可行的人仕途径是入幕 15. (多选)属于宋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中四监司的有经略安抚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 16. (多选)五代时期各政权的中枢机构有枢密院、中书门下、三司使 17. (多选)宋朝会议制度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例行常朝、便殿议政、临时朝议 TT 18. (多选)宋代会议制度按类划分有(例行常朝、便殿议政、临时朝议) 19. (名词解释)磨勘制度:北宋神宗改制时确立的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包括勘验官员簿历文状的一系列程序,簿历文状中包括解状、举状、家状、考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