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馆传承和保护“非遗”的优势与途径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20 5:19: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文化馆传承和保护“非遗”的优势与途径

作者:刘敏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4期

摘 要:随着人们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强化,“非遗”保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化馆是“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职能单位,对传承和保护“非遗”有诸多优势,例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熟知地方民俗文化、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等。憑借自身优势,文化馆可以通过每年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以及设立非遗展厅、非遗基地等形式强化其职能作用。

关键词:文化馆;“非遗”;传承;保护

“非遗”是经过漫长岁月洗礼、与地方民俗文化息息相关的一种文化形式,其“非物质”性加剧了传承与保护的难度。进入新时代,许多“非遗”活动淡出人们的视线,“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现状堪忧。文化馆是面向群众开放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丰富基层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在传承和保护“非遗”的工作中,文化馆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更加充分的发挥其优势作用,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文化馆传承和保护“非遗”的优势

(一)基层深入群众的优势。在人类长期的聚居生活中,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地方文化现象应运而生。地方文化馆是整合地方文化,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设立的,与基层群众产生广泛而深入的联系,通过文化馆向基层传播文化具有深入群众的优势。以往,由于受到经济、环境以及传承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许多“非遗”仅在小范围内传播,加之群众缺乏了解“非遗”的主观意识与通道,导致一部分“非遗”的传承进入尴尬的境地。

文化馆凭借自身的优势以及各街道、乡镇文化中心的助力,直接面向群众,甚至把“非遗”活动开展到社区,在丰富了老百姓文化娱乐生活的同时,潜移默化的传播了“非遗”,所以,文化馆具有基层深入群众的优势。

(二)熟知地方民俗文化的优势。“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具有“非物质”性,其传承与保护均具有一定难度。“非遗”往往与地方民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地方民俗文化为基础,与地方民俗文化共融共生,通过地方民俗活动可以更好的实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所以熟知地方民俗文化更有利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实践中,“非遗”的申报和传承保护都是属地原则,地方文化馆专职于地方性的文化传播活动,其对地方民俗文化的掌握情况较之街道、乡镇更具专业性,地方文化馆具有更强的民俗文化与“非遗”相结合的整合能力,因此通过地方文化馆传承和保护“非遗”也更具优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的优势。“非遗”传承与保护必须以一定的资金为依撑。在过去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非遗”的传承主要依赖于民间自发的形式,彼时,依靠微薄的收入尚能维系传承人与民间团体的开支。但随着大量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人们对“非遗”的关注越来越低,“非遗”的生存现状堪忧,仅仅依靠民间自发性难以实现“非遗”的延续和发展,此种背景下非依赖“公力”难以维系。

文化馆作为“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职能单位,在文化主管部门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每年都有专项资金选择性用于“非遗”的展示展演活动、“非遗”进校园活动、“非遗”论坛、“非遗”传承人培训、“非遗”展厅、“非遗”基地的建设等方面。针对国家级重要“非遗”项目和濒危的“非遗”项目还会给予“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资金”的重点扶持,因此文化馆传承和保护“非遗”具有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的优势。

二、文化馆传承和保护“非遗”的途径

(一)举办“非遗”展演活动。多年来,文化馆充分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了一系列“优秀手工艺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会展演”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拉近“非遗”与群众的距离。

尤其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宣传形式多样,除设立宣传长廊、宣传展牌外,更加注重非遗传承人与群众的互动,现场传授技艺。文化馆通过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为市民免费发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宣传册以及赠送印有“非遗”宣传口号的手工艺纪念品数万件,培养了数百万“非遗”爱好者。

(二)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为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生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教育主管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文化馆开展了一系列“非遗”进校园活动。京剧、评书、京西太平鼓、高跷、中幡、太极拳、剪纸、风筝、石刻、鼻烟壶、雕漆等“非遗”项目纷纷将传承活动深入到学校,以多种方式培养接班人。仅北京市丰台区文化馆参与的“北京中轴线非遗元素手工表达”活动,就有首都700多所中小学报名参加,28000多个家庭参与了孩子手工作品的创作。

多年的实践证明,把“非遗”的保护传承纳入教育体系中,通过一个学生,带动其背后的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共同参与到“非遗”的学习中,赋予了“非遗”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有利于“非遗”影响范围的扩大,真正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三)设立“非遗”展厅、基地等。通过各类文化活动传播“非遗”容易受到时间限制,“非遗”传播不具连续性,而通过设立非遗展厅、非遗基地等形式传播“非遗”的持续性更强,受众面也更广,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意义非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非遗展厅、非遗基地的建设工作,拓宽了群众了解“非遗”的渠道。同时,非遗展厅、非遗基地应以多样化的形式向群众宣传“非遗”,除了基础的文字图片介绍、实物展示外,要更注重传承人与群众的现场互动、非遗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体验、非遗与新媒体相结合的传播方式等。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文化馆在传承和保护“非遗”方面的优势。作为职能部门,有责任深化“非遗”的相关工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向群众传播“非遗”,丰富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唤醒群众的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自愿加入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行列,重新焕发“非遗”活力。 参考文献:

[1]于颉.地方文化馆在非遗发展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7(08):128. [2]林立.浅谈文化馆在非遗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6(14):12. 作者简介:刘敏,1983年8月生,北京市丰台区文化馆(100071),中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