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行为学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5:56: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行为学解析

作者:王 艳,戴元星

来源:《学理论·下》2010年第07期

摘要:立足西部高校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基于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着力探寻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能力;行为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1-0227-02

西部高校建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生问题严重且普遍,贫困生的来源多为农村和“老少边山穷”地区,由于从小生存环境基础条件差,信息相对闭塞,观念相对落后,所以学生在个人素质能力的发展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再加上在西部高校就读,获取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资源相对较少,所以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更为突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被贫困生家庭视为改变命运的捷径,多数贫困生负债坚持完成大学学业,可毕业后如果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将会动摇人们对教育甚至社会公正的信心。所以贫困大学生能否就业不仅关系到自身及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还关系到学校与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对西部贫困大学生来说,要解决就业问题不仅需要国家、社会的政策倾斜和人文关注,更重要的是提升贫困生自身就业能力;本文从提高贫困生自身就业能力的角度,运用行为学的相关理论探寻相应的对策和方法,以期为西部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工作产生裨益。 一、贫困生就业能力的界定和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能力的界定

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简称就业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Beveridge于1909年首先提出,他以成熟劳动者的可利用率为依据,从而辨别出哪些劳动者是需要被替代的,哪些劳动者是正在寻找工作的人[1]。针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说法,不过有两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第一种观点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在一个既定的劳动力市场上成功从事某种工作的潜力(Jssen,1998);第二种观点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适应能力,是对工作任务和环境变化的预料和反应(Grip和Sanders,2004)。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把就业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指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2]。我们这里可以将就业能力理解为贫困生面对就业所应具备的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应包括专业技能、道德素养、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经验)、营销能力(含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经济基础等。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那样:“大学生不仅要懂知识,还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生存。”可以说,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直接体现生存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据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得知,影响西部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诸多因素中,个体的动机和决策能力是最不能忽视的,这其实是一个道德素养的问题。吉首大学心理指导中心提供的数据可以表明这一点,数据指出,多数贫困生——准确的说是67%以上的人不知道自己读书为了什么,55%的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热情,70%以上的同学对自己将来的就业问题表现出茫然和不知所措等。西部高校贫困生属于弱势群体,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国家和学校都在尽全力帮扶他们顺利就业,而忽视贫困生本身的个体发展、个体成长将对就业能力的提高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就业能力提升的行为学启示 (一)让行为总是跟随态度

态度(attitude)是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陈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4]。比如说“我喜欢我所学的专业”时,就是在表达对自己学习的态度。它包括三个内容:认知、情感、行为;其中情感是态度中的情绪和感受部分,行为指的是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三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关联,而且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有人听说一个综合表现很差的毕业生通过特殊关系进了一家知名国企,而一些很优秀的学生却没有被录取。这件事直接产生一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后果,那就是毕业生认知(求职存在不公平),情感(讨厌这个社会和社会上的人),行为(学习没有用)。如图1所示。在现实中往往认知直接影响情感,而情感又引致行为;我们在对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训练指导中,要重点从认知开始,比如做好人生职业规划、客观分析就业市场、参与实践基地的建设、全方位联系实习机会,让他们对未来的就业环境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力求减少认知上的错误评价。所以作为贫困大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要客观的认知社会,不断加强个人的社会实践能力,尽量丰富工作经验等,用你个人的真实行为来推断自己的态度;一旦态度在你脑中形成,并且界定的十分清晰时,那就让你的态度去指导你的行为吧。

(二)理性决策的价值最大化

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很多事情需要作出决策,而决策的结果往往直接导致不同的结果。比如,贫困生的就业能力比较弱,那么你就要作出决策是考研还是就业抑或是创业?如果就业的话又该从哪些方面来增强个人的就业能力;在国家的现有政策下,在西部高校特殊的环境下,如何结合自身条件作出稳定的、价值最大化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知觉问题。现实中的很多大学生整天恍恍惚惚,对当前的事情无所适从,对将来的就业问题也没心情去思考;这体现在生活上混乱、学习上茫然、情感上单纯、道德上缺失等。所以说如何科学理性的对个人的前途作出决策刻不容缓,理性决策模型似乎能说明这一点:图2所示。

该模型以界定问题开始,正因为期望状态与实际情况存在某种程度的差距或者不一致,问题才会出现。这里需说明的是,第一步中的界定问题必须是清晰的、明确的和现实的,接着就要确定决策的标准,第三步要求决策者全面客观的去权衡这些标准,以使他们在决策时有一个正确的优先顺序,例如父母体弱多病,需要你毕业后能照顾家庭,你可以将这一因素排在前面(增大权重比),至于兴趣、爱情等因素排在后面(减少权重比)。第四步要求决策者列出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备选方案一旦确定就要根据标准和权重进行批判性评估,这样你就很容易看出每一个方案的优缺点。模型的最后一步要求计算出最佳决策,得分最高的方案就是你的选择。所以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西部高校的贫困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必须用理性决策的方式方法去界定个人的问题所在,以期赢在起跑线;面对将来的就业要早决策、早准备、早行动,不断提升就业能力,逐渐使个人的实际情况与期望状态保持一致性。 (三)动机应贯穿大学生活

正如前面所说现今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热情,对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这导致很多学生面临就业的时候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基本素质不全面,动手能力差。新浪网上一篇报道提到影响大学生就业力的六要素中就包含学业成绩,据统计一半以上用人单位重视大学生在学校的专业成绩。这说明很多学生面对就业缺乏动机激励,是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差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动机激励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把动机(motivation)定义为一种过程,它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