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期末模拟题及参考答案(2015年1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1:03: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期末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抗体 :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抗体按其重链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IgG、IgM、IgA、IgD和IgE。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不需要T细胞辅助,指能直接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3.抗原决定基: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基。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相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4.人工被动免疫 :指直接给机体注射抗体类物质(如抗毒素、丙种球蛋白等)或其他免疫效应分子使机体迅速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

5.毒血症 :细菌在入侵局部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进入血流播散,到达特定靶器官或靶细胞引起损害。可产生毒血症的细菌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

6.败血症 : 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 产生毒性代谢产物, 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如高热、皮肤粘膜出血、肝脾肿大等。可引起败血症的常见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球菌、绿脓杆菌等。

7.质粒 :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由双股环状DNA构成,控制细菌非生命必须性状。

8.核衣壳 :由核酸构成的病毒核心和包在核心外面的蛋白质衣壳构成。

9.侵袭性酶 :某些致病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胞外的一种或数种可帮助细菌在体内扩散或抵抗吞噬作用的酶。

10.侵袭力 :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构成侵袭力的物质是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

11.超敏反应:指已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后所发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表现为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特征的免疫应答。

12.细胞因子:是指由活化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

13.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播散到其他组织中,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

14.支原体:一类缺乏细胞壁、具有多种形态、可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引起人类非典型性肺炎的肺炎支原体和引起人类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解脲脲原体。

15.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是构成细菌毒力的因素之一。可用于细菌鉴别。 16.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17.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位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产物能提呈抗原,启动和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

18.抗原决定簇: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能决定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为表位。

19.细胞因子:指由活化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 二.填空题

1.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 骨髓 )和( 胸腺 )。

2.在五类Ig中,分子量最大的是( IgM );参与粘膜免疫的主要是( sIgA )。

3.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物主要是( 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 ),该途径形成的C5转化酶是( C4b2b3b )。

4.效应性T细胞主要包括( CTL/Tc细胞 )和( Th1细胞 )两个亚群。 5.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是( BCR ),其识别的抗原无需( APC )细胞进行加工处理。

6.完全抗原具有( 免疫原性 )和( 免疫反应性/抗原性 )两种特性。 7.参与II型和III型超敏反应的Ig主要是( IgG )和( IgM )。 8.输血反应属于( II )型超敏反应;血清病属于( Ⅲ )型超敏反应。 9.肿瘤抗原按特异性可分为( 肿瘤特异性抗原/TSA )和( 肿瘤相关抗原/TAA )两类。

10.通过人工免疫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主要有( 人工主动免疫 )和( 人工被动免疫 )两类。 三.问答题

1.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免疫器官按发生顺序及功能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周围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场所,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也有促进作用。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腔上囊(禽类)和胸腺,前两者是B细胞成熟场所,后者是T细胞成熟场所。

(2)周围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免疫细胞定居、接受抗原刺激并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2.简述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抗体的生物学活性主要有:

(1)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体内表现为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物学效应;体外则可进行抗原检测。

(2)激活补体:抗体和抗原结合后可激活补体,通过补体的溶菌溶病毒作用进一步发挥抗感染作用。

(3)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促吞噬、免疫粘附、介导细胞毒性和超敏反应等。

(4)穿过胎盘,形成婴儿的天然被动免疫。

3.简述超敏反应的基本类型并列出临床常见疾病的病名。 超敏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四型:

(1)Ⅰ型(速发型)超敏反应,如药物过敏性休克,常见青霉素过敏反应、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

(2)Ⅱ型(细胞毒型)超敏反应,如新生儿溶血症、输血反应、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3)Ⅲ型(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如血清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4)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如接触性皮炎和移植排斥反应。 4.简述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1)溶菌和溶细胞作用:细菌与相应抗体结合,通过激活经典途径,形成膜攻击复合物而产生溶菌作用。

(2)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抗体和补体与病毒作用后有效地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穿入,可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

(3)调理和免疫粘附:通过补体裂解产物与细菌和其他抗原及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可增强机体抗感染或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 (4)炎症介质作用:包括激肽样作用、过敏毒素作用和趋化作用。 5.简述细胞因子的概念及根据功能的分类。

细胞因子:是指由活化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根据功能分为五类: (1)干扰素:

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 (2)集落刺激因子:

可刺激细胞生长的一组细胞因子。 (3)白细胞介素:

是一组由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和其他非免疫细胞产生的能介导白细胞和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4)肿瘤坏死因子:

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具有杀瘤、抑瘤和抗病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促进和参与炎症反应;引发恶液质。 (5)生长因子:

促进生长的一类细胞因子。

6.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异同 区别点: 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接种物: 疫苗、类毒素 抗体(抗毒素、丙种球蛋白) 免疫出现时间: 慢,1-4周 快,立即产生 免疫力维持时间: 长(数月至数年) 较短(2周至数周) 用途: 主要用于预防 多用于紧急预防或治疗 注射注意事项: 冷藏冷运,免疫缺陷禁用 有注射过敏史禁用 7.简述免疫应答的基本类型和过程。

免疫应答的类型: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

正免疫应答包括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自身免疫和超敏反应 。

负免疫应答又称免疫耐受。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感应阶段:即抗原识别阶段,指抗原呈递细胞(APC)捕获、加工、呈递抗原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的启动活化阶段。

(2)反应阶段:是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B淋巴细胞)受抗原选择性刺激后活化、增殖和分化的阶段。

(3)效应阶段:是免疫效应细胞和免疫分子发挥效应的阶段。免疫效应分为细胞免疫效应和体液免疫效应。

8.举例说明病毒在宿主体内播散的途径。

(1)局部播散:播散仅局限于侵入部位附近的组织,由此引起局部或全身症状。如流感病毒向周围播散的方式是细胞-分泌液-细胞的过程。

(2)血液播散:进入局部增殖后进入血液而播散,即有病毒血症期。如腮腺炎病毒有一次病毒血症期。

(3)神经播散:播散延神经播散,可从末梢到中枢神经系统,如狂犬病毒。 9.简述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

(1)完全吞噬 病原菌被吞噬后,在吞噬溶酶体中被杀灭,然后将消化后的残渣排出胞外,此为完全吞噬。

(2)不完全吞噬 有些病原菌(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等)属于胞内寄生后,在免疫力缺乏或低下的机体中,只被吞噬而不被杀灭,称为不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可

导致病原菌扩散 。

10.简述白喉外毒素的作用机制。 白喉杆菌致病物质为白喉外毒素。

白喉杆菌经呼吸道传播,细菌在呼吸道黏膜表面生长繁殖,引起局部炎症,表现为在粘膜表面形成假膜,假膜脱落可阻塞呼吸道。毒素还可以入血,引起全身中毒,造成心肌、周围神经及肝、肾和肾上腺损伤。 11.举例说明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1)细胞破坏、死亡。例如:腮腺炎病毒的触须,可直接作用于细胞引起细胞病变效应,腮腺炎病毒可溶解红细胞。 (2)细胞膜结构与功能改变。

(3)细胞转化。例如,疱疹病毒、EB病毒均能引起体外培养细胞发生转化。 (4)包涵体形成。包涵提示病毒感染细胞的一个最具特征性的形态改变。 (5)病毒引起免疫应导致宿主细胞损伤。例如肾小球肾炎就是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的损伤。

(6)导致免疫系统受损或功能降低。例如:HIV感染机体出现体液免疫功能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7)垂直感染对胚胎发育的不良影响。例如:凤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引起染色畸变。

12.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毒素 来源 成分 理化特性 抗原性 甲醛脱毒 毒性作用特点

内毒素 G-菌细胞壁裂解释放 脂多糖 稳定,耐热 弱 不可 较弱,无特异性 外毒素 G+菌及少数G-菌分泌 蛋白质 不稳定,不耐热 强 可制备类毒素 强,有组织细胞特异性

13.简述并举例致病菌的感染类型及全身感染的临床常见类型

(1)隐性感染:如脑膜炎球菌、结核杆菌和白喉杆菌的感染类型多为隐性感染,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2)显性感染:又根据症状出现的快慢及持续时间长短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霍乱弧菌引起的感染为急性感染。结核杆菌、布氏杆菌引起慢性感染。显性感染根据病变部位又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局部感染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局部化脓、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扁桃体炎、呼吸道病毒引起的普通感冒等。

(3)带菌状态和带菌者:常见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感染后体内可长期排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全身感染的常见类型有:

(1)菌血症如伤寒杆菌感染早期有两次菌血症;

(2)败血症如脑膜炎球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引起的全身中毒; (3)脓毒血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肝脓肿等;

(4)毒血症如白喉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可通过血液作用于心肌和肾上腺细胞等 14.列出引起常见的肠道感染的肠道杆菌(限5种菌)及其致病特点。 肠道杆菌 致病性 志贺菌属 细菌性痢疾

沙门菌属 伤寒、副伤寒、败血症 变形杆菌 食物中毒、泌尿系感染等 埃希菌属 肠道外感染及急性腹泻 克雷伯菌属 肺炎、泌尿系、创伤感染等 15.简述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有何特点?

(1)致病性:结核杆菌不含有内毒素也不含有外毒素和侵袭性酶类,没有荚膜和菌毛,致病作用与菌体成分有关。

(2)免疫性:主要是细胞免疫,属于传染性免疫 16.举例说明病毒在宿主体内播散的途径。

(1)局部播散:播散仅局限于侵入部位附近的组织,由此引起局部或全身症状。如流感病毒向周围播散的方式是细胞-分泌液-细胞的过程。

(2)血液播散:进入局部增殖后进入血液而播散,即有病毒血症期。如腮腺炎病毒有一次病毒血症期。

(3)神经播散:播散延神经播散,可从末梢到中枢神经系统,如狂犬病毒。 17.衣原体包括哪三个种?各引起哪些部位的感染?列举4种由衣原体感染所致疾病的名称。

衣原体包括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三个种。

沙眼衣原体可引起眼部、泌尿生殖道感染,如沙眼(或包涵体结膜炎)、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或性病淋巴肉芽肿)。肺炎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咽炎等

18.分析检测HBV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HbsAg HbeAg 抗HBc 抗Hbe 抗HBs 临床意义 + - - - - 感染HBV,结合肝功能判断有无临床肝炎

+ + - - - 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无症状携带者(血清传染性强) + + + - - 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无症状携带者(血清传染性强) - - + + + 乙肝恢复期 - - - + + 乙肝恢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