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翻译标准浅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7 7:50: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严复翻译标准浅析

作者:张颖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9期

摘要:自从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信、达、雅”就成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又成为近现代翻译研究争议的焦点。本文通过解读严复的“信、达、雅”,旨在对严复“信达雅”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达雅”;翻译;最高原则;标准 一、引言

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创造,是在两种语言之间实现跨文化沟通与交往的一种不可替代模式。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质量重要准则,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翻译标准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指导译者如何进行翻译创造,而且为评论者鉴赏和评论译作提供一种标准。“无论是对于传统的、经验性的、文学性的翻译研究,还是对于严格的现代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科学”研究,翻译标准问题都是一个重要课题”(杨晓荣,2005:99)。中国翻译历史悠久,经典的翻译理论层出不穷。 二、严复及其翻译活动

严复(1854—1921),字又陵,福建侯官人。1866年进入巴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7年被公派到英国留学,期间对西方政治产生极大的兴趣,开始学习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扎实的外语功底和丰富的理论通道口他后期的翻译工作做了准备。1879年严复毕业回国,他先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人的惨败激起了严复救亡图存的使命感,他认识到清政府不只是军事落后,更重要的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体制等 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要效法西方,突破困境。他希望能通这译介西书来开启民智。在这一时期,他先后翻译了《天演论》《原富》《法意》等 著作,向国人介绍进化论、资本主义经济学、社会学、逻辑学等 思想。严复的翻译不仅是文字上的翻译,还加有自己的见解,他试图以自己了解的“今”来阐释“古”。 三、“信达雅”解析

(1)翻译标准之提出信达雅最早见于之谦的《法句经序》,另外梁启超在1896年所谈的“译书有二弊,一曰徇华文而失西义,二曰失西文而梗华读”,实际上已含有“信、达”难于兼顾之意,但作为一种翻译理论长期流传,却无疑是源自严复的“三难说”。

1898年,严复集汉唐以来译论大成,在《天演论·译例里》,首倡“信、达、雅”为译事楷模。《严复传》作者王经过考证,认为《天演论》是在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开始翻译,初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至迟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译成。《天演论》是严译第一本书,翻译时有很多感想,所以书刻出后,提笔写《译例言》,兴发“译事三难”之叹! (2)“信、达、雅”之解读

第一、严复本人并不以《天演论》汉语文本为翻译,而称之为“达旨”;而其所以求“信”而外更求“达”“雅”,是由于需要取得当时的读书人社会认可,以便向专制主义的中国宣传本文的先进理论和思想。

第二、严复最初提出“信、达、雅”并不是作为翻译标准提出来的,是在译《天演论》时,深感自己的局限,感叹了翻译三难“信、达、雅”,他本人并不真以“信、达、雅”为翻译的金科玉律,反倒是警告后来者不要学他,不要拿他“达旨”的译本做“口实”。

第三、在鲁迅看来,严复并未把“信、达、雅”坚持到底,指出严译《天演论》系取法六朝的“达”而“雅”,后来的严译系转而取法“唐則以‘信’为主”的翻译办法,因而很可能“粗粗的一年,简直是不能懂的”,可见其不“达”之甚,“雅”就更加无从提起。所以我们可以了解到,严复的思想也是有变化的,在以后的翻译中已经在相当的程度上放弃了“雅”,改而以“信”为主,这些都表现在严译《原富》、《群学肆言》、《名学浅说》等作品中。 (3)“信达雅”并非译事的最高原则

翻译理论的提出主要目的是提示翻译的规律,而不是提供硬性翻译规则,迫使人们照着去做。科学的翻译理论应该能指导翻译实践,但这不能用绝对的惊讶来衡量,翻译所涉及的语言是活生生的、充满新颖的、有时甚至是不合规范的东西,翻译时就无法死扣某一理论和方法,而应根据有关理论原则,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把具体的翻译理论同具体的翻译实际相结合,在翻译实际中具体问题解决。对于严复“信达雅”之翻译原则亦是如此,把它作为译事最高原则统领译界是不科学的。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实用主张受到欢迎,“译以致用”成为新世纪的翻译旗帜。翻译不是为了自娱,不再仅仅是为了练笔,而多半是为人劳作,供人阅读,供人使用,产生实教。 四、结语

任何一个翻译理论或思想都仍有它们的可取之处,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对像有着不同的翻译标准,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我们应本着“译以致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需求,以不同翻译理论为指导,使译文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人们普遍接受。 参考文献:

[1]杜承南,文军. 中国当代翻译百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 [2]高惠群,包传衮. 翻译家严复传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罗新璋,序沈苏懦著.中国翻译.1998(2):2-3.

[4]许钧. 译学探索的百年回顾和展望——评.中国翻译.1999(4):48-49. [5] 许钧.翻译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6]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