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0:54: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对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思考探索
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必须以课程改革的理论作指导,确实转变教师
的自身观点,根据培养目标来安排课程内容,在教育教学中,既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又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 教,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和谐地发展。
一、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础是理论研究
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与发展,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减少实践 的盲目性。近几年来,为了推进我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进程,根据幼儿园的任务和总目标,下拍力狠抓理论研究工作,如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幼儿园课程改革》培训班学习,为了更好的实施《规程》,在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分批组织全园教职工参观、学习其他县幼儿教育的先进经验;有计划地开展幼教改革思想大讨论,让全体教师树立起发展、整体、教育和服务的思想,同时也树立起了在促进幼儿整体的心理发展、素质启蒙、个性发展等新观念。我园课程改革的实践表明,凡事比较注重理论研究的改革,不但教师们在实践中有理论作指导,少走弯路,尽可能地做到了不偏、不离。而且效果也比较好。总的看来,对理论研究还很不够,导致改革难以深入;许多教师将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让幼儿多动手操作上,不同程度地忽视了理论研究,因而造成了课程改革的短期性,英国课程论学者丹尼斯、劳顿的借鉴是,明智的实践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的实践。由此可见,
在课程改革中,加强课程建构的理论基础,应用理论等方面的研 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课程改革的前提是转变教育观念
1、正确的职能观。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以造就少数“成功” 为目标的教育职能观,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小学到中学,一级为一级服务;一切都是为了应试,教师绞尽脑汁地教要考的、能得奖的东西,也就是最有意义的、最有价值的。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学前教育的基础阶段,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常听到有的老师这样说:“不超规定范围的来教幼儿知识,又怕幼儿入小学时考不好,真是难办?”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前几年在我园大班较为突出。而小学就更严重了,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这种“应试”观念的支配下,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便出现了。重教轻保,忘记了幼儿园是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机构,重上课轻游戏,忘记了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把幼儿当作小学生。这种教育职能观必然会阻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进程。
2、树立正确的整体观和现代的儿童观。旧的儿童观把儿童当作被动“接受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只重视教师如何教而不注重幼 儿如何学,有时教育目的不明确,盲目追求形式,导致教育目标、内
容、方法不符合幼儿的实际水平,不符合幼儿的差异性特点和活动特点。现在,我们要确立这样的新观念,儿童是独立的人,教师心中就要装着所有的孩子,要爱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儿童是主观能动的人,要了解每一个幼儿则是开展幼教工作的基础。因为只有这样,从理论到实践,在教育活动中才能真正对幼儿进行观察了解,全面掌握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水平,才能做到因人施教,才能做到面向全体,造就全体,才能彻底摒弃“一刀切”的做法,这一点应该体现在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中。例如:在美工课教学中,许多老师都喜欢千篇一律地先让幼儿观察范例,再请幼儿看老师示范,讲解顺序及方法;最后才发材料给幼儿实际操作完成作品。这样的教学活动,课堂纪律比较好,而且有85%以上的幼儿能按要求完成作业。这种做法,实际上只考虑到幼儿的整体性,而忽视了幼儿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同时还存在两个方面弊端:一是妨碍了幼儿的创新思维,二是局限了幼儿完成作品的的操作程度。其实,任何一种活动都具有综合性,要求教师增强整体意识,发挥整体功能。在组织任何一类活动时,都要促进幼儿在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动作等方面整体发展。我们认为,单独提高某一方面的功能忽视整体功能的做法是不可取得。
3、广义的课程观。以前,教师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就是六门学科,教育效果只是看一节课或一个活动的成功与否。而现在就不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