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的模式特点及启示上课讲义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2 0:11: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特点是: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新设施包括工厂化设施(温室、节能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和节水农业设施(喷灌、滴灌)。这些设施生产功能齐全,能对特定的生产场地进行部分和全部调控,为动植物生产提供适宜的生产环境,少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新品种指以引进经济作物的高新品种作为高科技农业示范的主要内容。园区种植蔬菜是名特优稀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效益;高新技术主要有无土栽培、组培快繁、温室调控、工厂化育苗、节水灌溉、生物防治、胚胎移植、珍禽养殖、食用菌生产、无公害蔬菜生产、氨肥饲料、农产品精加工等多种高新技术;新机制打破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进行机制创新,把现代农业企业管理机制引入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经营。 (二)启示与建议

启示一:完备的农业法规体系

不断总结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就要不断调整农业政策,切实保护农户的合法权益,不仅仅停留在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更重要的要上升的法律的层次,但凡“三农”问题都有法可依,对农业政策的干预只是停留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建议:加快地方农业法规制度。地方农业法规制度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主要针对区域农业问题而设立。加强对地方种子法等的制定、严厉打击非法贩卖种子,坚决取缔没有审定种子的非法销售,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

启示二:农民协会组织

农民合作社是一种互助性质的经济组织,是“纽带和桥梁”。它的作用不仅仅是收集全国农民对农产品贸易的意见和建议, 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更重要的是协调农民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立场,提出解决措施及建议。同时向农户传达政府关于农产品贸易的最新政策。我国目前农业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

建议:加强农户与市场的联系,寻找连接纽带,集中农产品销售

1、积极扶持农民协会组织的发展。降低合作社进入成本, 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和组织成立,由于小规模的生产结构, 个体农场主的经济市场力量比较小, 缺乏竞争能力。但各种各样的农业合作社组织使他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专业群体, 农场主借助这个群体的力量, 获取信息, 获得贷款, 推销产品。

2、充分发挥合作社功能。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将农民联系起来发挥集团和规模效应, 能够有效地克服个体农民在市场交易中交易费用过高和信息不对称等难题。

3、我国合作社各地发展与运行质量很不平衡, 合作社入社的农户数和生产经营规模所占的比重还很低, 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 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为此,应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战略性措施来抓,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数量上和运行质量上有新的提高。

启示三:农业信息化

信息化的发展将会大大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减少农业生产与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使生产者得到更多的实惠。实际上,农业上的好多问题是由中间环节引起的。中间环节获利较大,消费者和农民不仅都没有得到更多的实惠,还有可能发生中间环节操纵市场,导致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说农业信息已进入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生产中更需要农业信息的支持,如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抓好信息队伍建设。农业信息队伍建设要与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紧密结合,重点培训信息收集、传播方法和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计算机及网络应用基础常识,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就需要使用信息技术对农业各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化管理,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途径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农业信息化在降低农业经营风险、解决三农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纽带作用”及“参谋”作用。

建议:加快三农信息平台建设,强化农户应对市场波动能力。

1、狠抓农业信息资源建设。通过提供及时、准确、权威、操作性强、系统化的信息,将分散经营的农产品与市场紧紧绑捆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经营风险,使农民真正运用信息增收致富。确保信息内容的完整真实、简单明确。以方便农民直接利用,降低农民使用信息资源的门槛。

2、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同时应搞好“产学研”结合。农业科普培训系统及专家系统应包括培训农民各类种子种苗的基本情况,同时该系统还帮助农民分析农业区域的耕作习惯、土壤成分、气候特征、地域特点等及农田的现有情况,并帮助选择合适的种子种苗品种。如何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推行信息化建设,使地市级农科所真正发挥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的作用,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服务的前沿阵地。是摆在每一个农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昔日“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油盐、养牛为种田、户户都种粮和棉”的劳作方式在安康已一去不复返,如今安康的农业走出了一条条特色致富路。

3、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其成为全市农村科技服务的重要手段,为推动安康农业现代化,促进安康突破发展,构建和谐安康做出积极地贡献。要全方位开发、利用国内外信息资源,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加人因特网,加快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的步伐,让农民通过因特网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解决自己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推动农业再上新水平。

启示四: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的目的是将农业的科技成果和多年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制订成“文字简明、通俗易懂、逻辑严谨、便于操作”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向农民推广,最终生产出质优、量多的农产品供应市场,不但能使农民增收,同时还能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其内涵就是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并予以实施。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是走向现代农业, 实现市场农业与国际接轨, 适应

国际国内大环境, 增加农民收入,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国外, 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 其农产品基本上都实现了标准化, 而且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标准化支撑体系。

建议: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促进产业化发展

1、加强地方标准的制定。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产前标准化、产后加工标准化,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等。农业标准化意识的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商品性,提高农民讲标准,用标准的意识。

2、积极宣传农业标准化。包括标准的制定、发布、实施和监督的全过程,其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技术合作。

3、推进标准的实施与推广。制定农业标准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基础是农业标准体系、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建设。

启示五:农业教育与科技进步

在美国, 农民的素质普遍较高, 农场主普遍接受过正规教育, 大多具有大学学历, 有的还有硕士、博士学位, 少部分只有高中学历的, 也都受过专门的农业职业教育。他们不仅懂田间栽培技术, 会熟练操作各种农业机械, 还熟悉农产品市场, 会经营管理法国有继承权的农场子女, 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 还要上五年农校, 再经过三年学徒期, 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从事农业经营的资格[7] ,国外现代农业建设的经验表明, 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建议:积极培训新型农民

1、培养具有农业专业技能的技术性农民。对于种养殖大户、农业经纪人、或具有一定农业知识的农民等,都应积极培养成发展现代农业的能人,解决园区人才短缺问题。

2、完善用人机制。创造更好的条件,积极吸收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回乡,孵化培养优势农户,特别指具备思想开放、产业意识强的农民。

优势农户是农民中的精英,园区对农户的重组、培训和提高,首先应是这一群体。

3、积极培养较高层次的人才,作为储备。对于在农村的有文化的年轻人,农业院校的学生,加大力度扶持,使这些人不仅具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同时真正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方法,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很深的理解,可以有效实施园区规划。新型农民的培养对农户自己权益的保护是个有利的保障,可以增加对市场风险的反应,尤其是在与公司合作时,可以有效以法律武器抵御公司利用分配不公的现象。

启示六:农业服务支撑体系

当今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以政府主导型为主,这主要表现在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机构中选择推广项目,向下属单位下达;选择推广社会生态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不显著的技术推广,这种行政推广手段虽然有时推广难道大、风险大,但推广成本较低,有利于技术的快速普及。鉴于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健全、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不够及时有效的现状, 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加快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建议: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

1、建立健全以考评为核心的监督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确保农技推广服务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借鉴国外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我国应该建立一种政府推广机构主导型的多元合作推广机制, 培育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 促进多元化服务组织的发展。

2、选择农民需要的技术作为科研方向。农业技术推广课题的确定首先要了解农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技术, 再由推广部门将农民需求反馈给农业科研部门, 由农业科研单位完善该项技术后, 再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进行推广。只有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 优化配置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