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11:00: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名词解释
免费搭车:消费者不自愿消费,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获益。
公共提供: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向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私人提供:若同一班商品买卖一样,使用者购买使用权的提供方式。
公共生产:即由政府出资(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财政支出的效率: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包括准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组成。 财政支出效益: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对比关系。
财政监督: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查与检查活动。
简答
1.试作图说明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答:个人需求的市场需求曲线是将同一市场的所有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得出,而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有个人对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价格等于每个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通过垂直相加求得。
如图所示,d1,d2,d3是公共物品的个人需求曲线,D是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可以用生产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曲线来表示,如图中的S曲线,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公共物品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图中的均衡产量Q是社会有限资源下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产量,价格P等于边际成本。
2.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请说明理由。 答: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决定的。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交易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从公共物品的提供角度看,非竞争性是指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这样消费者不自愿花钱消费而是期望免费搭车。
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政府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难题。
3.简述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选择。
答:准公共物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同时具有排他性,可以通过:一是征税弥补,免费使用,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由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
第二类是具有外部效应的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根据外部效应的大小来选取。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1)政府授权经营。(2)政府参股。(3)政府补助。
4.简述公共定价。
答:公共定价是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公共定价的对象不仅包括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还包括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包括两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企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制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的价格。
政府实施公共定价的目的和原则,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公共物品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而且是保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安定的重要措施。
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
5.试述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答: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与财政配置职能密切相关。回答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首先需要选定一个更为可行的效率标准。这样的效率标准就是社会净效益(或净所得)最大化标准,即当改变资源配置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所失,其差额越大越好、
首先,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适度问题,也就是指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
其次,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进行资源配置,就是要把居民的消费需求集合为“社会的”(或政府的)需求。
一般来说,为了提高公共支出的配制效率,财政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1)财政支出的来源是受严格立法的约束;(2)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都有制度的严格规定;(3)公共部门是非盈利性的部门,不以追求利润而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4)财政资金的安排是高度透明的,财政民主不仅是政治民主的一个重要要素,而且是政治民主的集中体现;(5)居民有财政支出的状况和公共物品提供状况的知情权,不仅政府要定期公告,而且居民有随时查询权。
6.试述完善我国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答:(一)评价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于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
2最低成本法。最低成本法,又称最低费用选择法。这种评价方法与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主要区别是不用货币单位计量备选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作为择优的标准。 (二)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应体现完整性、科学性及易操作性等特点。
一般而言,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1)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兼顾的原则,即所谓“3E原则”。(2)针对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3)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和相衔接的原则。(4)工作需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根据前面所讲的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可以考虑设计支出规模、支出结构、项目及部门(单位)效益四个指标体系。
一般而言,可设置以下指标体系:(1)规模效益指标体系:(2)结构效益指标体系:(3)支出项目效益指标体系:(4)公共部门(单位)效益指标体系:
7.试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答: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公共选择理论对于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关系、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避免政府干预的失效,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首先,该理论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该理论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再次,该理论对实现公共决策(政府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最后,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
8.试述“成本——效益”分析法。
答:成本——效益分析法,也成为成本——收入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对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
这一方法的要求是,必须将项目的收益,包括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全部量化,同时也将成本,包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全部量化,然后比较其效果。
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收入和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假设一个项目的寿命为n年,第i年的折现率为r,第i年的效益和成本分别为Bi和Ci(i=1,2,3,...,n),则第i年的净收益为Bi-Ci。那么该项目的未来净收益现值(NPV)为:
Bi为第i年的收益,Ci为第i年的成本,ri为第i年的贴现率,n为该项目的适用年限。
根据NPV我们可以对可行性进行判断:如果NPV>0,该项目可行,如果NPV=0,计算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率),如果内部收益率大于银行贷款利率,该项目可行;如果NPV<0,该项目不可行。对于不同项目进行选择时,比较他们的NPV取值大小,同等条件下选择高的。
9.试述如何完善我国财政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答:完善我国财政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完善我国财政民主化和法制化程序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不能通过居民的买卖做出决定,而必须通过一定的政治程序做出决策,即所谓政治投票。财政领域的民主化与法制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确定国家预算收支规模,实现国家预算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二是按国家的方针政策确定公共项目的种类;三是通过立法确定预算收入的筹资方式和制度;四是对预算执行实施日常财政监督,审核国家决算。 (二)完善我国财政的法制化建设
财政法制化建设包括财政立法、财政执法、财政行政复议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