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课例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5:09: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最新资料推荐------------------------------------------------------

《角的初步认识》课例研究

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第38 页到第 39 的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 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 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学生在学习简单的几何知识和日常生活中, 已经接触过角, 这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感性认识的基础。

教材只是把建立角的概念放在初步 的水准上, 这就要求教学时, 既要巧妙的避开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质属性, 为学生以后继续学习角和其他几何图形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呈现一幅校园生活的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 让学生初步感知角; 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说明角的特征; 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

用一张纸折成大小不同的角、 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能转成大小不同的角) , 进一步感知角; 最后再画出角的几何图形。 教材采取小步子,从直观形象 到抽象概括 的合理编排,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情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 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 属于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的内容范畴。 课程标准要求:

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应注重使学生

1 / 16

在观察、 操作等活动中, 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角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们能从周围的物体表面上找到许多的角, 但这时, 他们对角的认识还处于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阶段, 还没有建立起角的概念。

二年级的小学生, 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 概括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所以, 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 才在此基础上, 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 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突破本节课的难点问题。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制定了教学目标 :

(1) 、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 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②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 初步感知角是有大有小的,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 、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3) 、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 在合作、 探究学习中

---------------------------------------------------------------最新资料推荐------------------------------------------------------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数学交流能力, 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表象, 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 所以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建立对角的大小的感性认识, 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掌握角的画法, 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 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角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 教师的教学要将观察、 操作、 演示、 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 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充分遵循了(从) 感知(经) 表象(到) 概念这一认知规律, 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 在观察中分析, 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 印在大脑里, 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努力做到教法、 学法的最优结合, 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鉴于此, 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 借助形象直观, 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 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 因此, 要

3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