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笔记及背诵知识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7 18:46: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性别、年龄、仪表。(女性更容易、社会角色理论:人们对于性别是有刻板印象的)女性更容易、小孩、老人更容易、仪态具有魅力的人最容易被帮助。 干预模式和社会作用力的理论: 拉塔涅和达利的责任扩散实验: (房间冒烟) 一个被试 75 三个真被试 38

两个假被试、一个真被试 10 责任扩散效应:

在明显需要帮助的情况下,当也能提供帮助的他人在场时,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责任变小了。

? 干预模式:

个人决定在紧急情况下是否干预,需要经历五个阶段:

注意到发生的事 是应激事件吗? 是个人责任吗? 需要何种助人形式 应当做什么? 否,不需行动 否,让别人处理 ? 社会作用力理论:

社会作用力指他人的存在或行动队个体产生的任何影响。

小作业:分析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环境中,助人行为应该考虑和注意什么? 运用干预模式和社会作用力理论:

社会作用力法则 i=f(sin)

当一些社会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的量即这些社会源的强度、接近性和数量的乘积的函数。 助人的“代价——报偿”模式 基于经纪人假设:理性人假设 摩根和帕克认为,帮助别人时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饱尝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决定是否做出助人行为时的主要考量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与促进:

增加责任的明确性和人际的互动作用:

如果帮助人们正确的解释事件,并去承担责任,可以增加人们对事件的卷入,从而促进人们行为的发生。

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 提供亲社会的榜样:

家庭、学校、一般社会中的利他主义榜样会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电视节目中的亲社会行为的榜样对人的影响比反社会榜样的影响还要大。 将人们的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

人们越是相信自己帮助别人是出于高尚的利他动机,以后遇到别人需要帮助是,作出助人行为的可能性越大。(过度理由效应:当人们的行为本来已经有明确的理由,但这时如果引入第三方理由,那么这个第三方理由如果不复存在,原有的行为理由也支撑不住,导致行为的停止)

如果把物质奖励过度的强调,反而会消弱亲社会行为。 运用社会影响测略: ? 登门槛效应:

反之在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 ? 留面子效应:

指人们拒绝了一个较大的要求之后,对较小的要求的接受性出现增加的现象

如何利用上述两种效应,如何号召同学捐款。 通过行为实践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通过训练儿童的移情能力和时间如何助人行为,可以培养儿童的助人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四讲

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个人对特定的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认知成分cognition指人们作为态度的主体,对一定对象的知识、观念、意向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情感成分,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

行为成分,态度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映倾向,且具有意动效应 二、态度的作用:影响我们的社会判断、耐力、学习效果及效率 三、晕轮效应:halo effect

指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认知判断后,把好或坏的结果推断到他的其他品质上去,即“一好皆好,一坏皆坏” 四、偏见:

定义:

是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或者不完全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家里的对人,对事的态度 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且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并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第二节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拉皮埃尔对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挑战

研究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美国,种族歧视十分严重。 研究目的:

揭示种族歧视与实际的种族歧视行为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现场研究

结果有色人种没有受到歧视性待遇。 第二部分问卷调查

美国人的观念中有歧视观念

为什么人的行为态度和外在的表现不一致? 二、态度与行为确实一致的证明

民意调查

例如:美国总统选举的民意测验。 态度形成的理论

学习论:

霍夫兰等人认为,态度大致同其它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获得有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

顺从,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是外在行为上与别人保持一致。

认同,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 内化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作出是非判断。 诱因论:

态度的形成过程是权衡各种可能的趋近和退避情况后采取最好的抉择的过程。 认知相符论:

人的信念和台塑如果与其他观点自身行为发生矛盾,就会有一种动力倾向性推动其进行自我调整

平衡论:海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纽科目的ABX模式:

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们毕生都在牡蛎使自己相信其存在不是荒谬的。——艾伯特、卡穆斯(存在主义哲学家)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有可能,就会尽力使自己(和其他人)相信,这是一件合乎逻辑、合乎情理的事。

认知失调论:当一个人在心理上同时存在两种不一致的认知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的紧张状态,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和行为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

减少认知不协调的方法两方面: ? 改变“我吸烟”的认知。 ? 改变“吸烟导致癌症”的认知。

第四节态度的测量 一、态度量表法

总加量表。例如:贝利生存量表。 回答——陈述——评分——得分相加

李克特量表。非常同意、比较赞成、无所谓、比较反对、反对 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

与黑人同城,愿意否?与黑人同区,愿意否?与黑人同住,愿意否? 语义差异量表。由两组意义相反的形容词构成,中间分为7个等级 投射法(见前面) 1、 主体统觉测验 2、 罗夏墨迹测验 3、 作业投射法。 二、行为观察法

任务完成法:

让受试者去完成有关人物,通过结果的质量来确定其对这件事的态度。 如阅读文章后进行回忆。

人际距离法:人际互动中的聚礼是亲疏好恶等态度的表现。

爱德华在《无声的距离》中,将人际聚礼分为四类:

1) 公共距离公开演说时,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近距离为3.5-4.5米,远距

离在7.5米以上.

2) 社交距离正常进行社交活动、外交会谈的距离。近距离为1-2米,远距离为

2.1-3.5米。

3) 个人距离朋友之间进行沟通的适当距离。近距离0.5-0.75米,远距离0.75-1.2. 4) 亲密距离身体充分接近或直接接触。远距离15-45厘米。

第五节态度的改变

一、态度改变情景模型(简化模型)

传达者沟通信息-态度主体、周围环境 二、因素:

态度主体

既有态度系统的自我防御倾向和既有态度系统本身的特性

以下态度不容易改变:高强度的态度、高向中度的态度、有强烈情绪基础的态度

与个人需要关联密切的态度。 个人的个性因素: 智力: 性格特征: 自我防御 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个人对群体成员身份的重视程度 个人在群体中的重要程度、地位。 个人对群体的看法或评价: 传达因素:

传达者的威信、传达者的立场。传达者的目的指向和吸引力。 沟通信息因素:

信息的差异: 情绪的唤起: 倾向性。 提供方式。

沟通背景方面的影响因素: 1) 注意分散 2) 情绪的强化 态度改变的方法

登门槛效应、留面子效应、逆反效应(其中包括——禁果逆反:梁祝、罗朱)

罗生门:

故事真相是?

谁在说谎、为何说谎?

对影片中的一切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