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21:41: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自然辩证法包舍了马克思、恩格斯丰富的生态思想: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类认识自然界具有重要作用。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对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从自然辩证的角度来探析生态文明的建设,并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未来,对其发展趋势和未来模式做了探索性研究和预测,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 建设 启示

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and ecology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 Abstract ]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 includes rich ecological thought of Marx,and Engels: na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Human activities must follow the objective laws of n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science for human knowled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ature. There i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 ecological thought for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natural dialectical analysi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using the basic theory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the basic method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future. About its developing tendency and the future pattern of exploratory research and forecast, I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constru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Key words ] dialectics of na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uman and nature construction enlightenment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首次进行了单篇阐述,并将其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中,这是我们党对国家发展模式的反思与优化。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利因素,如何更好地加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摆在我们党和国家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在自然辩证法中,包含着马克思、恩格斯丰富的生态思想。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研究和分析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这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

1.1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在人类产生之初,人类认识及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于自然界是一种敬畏的态度。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人类也在与自然界的“对抗中”占居了主动。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认为,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使人类在长期的进化中学会了各种各样的生存技巧,同时也适应了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生存。正是由于自然界的这种选择才使人类在生存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自然界为社会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基础条件。由此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无论人类的科技如何进步,人类所从事的活动必然不能离开自然界提供的客观条件,我们不能否认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性作用。

1.2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无疑要归功于人类有意识、有计划改造自然的活动。但是由于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这就造成了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界不可预知的影响。在过去的历史中,人类过度的盲目和自信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无视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趋利避害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1.3利用自然科学的发展来减少人类活动的盲目性

自然科学对于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巨大贡献,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扩展了人类的认识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生态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来,这些就加深了工业文明的危机。解决环境问题不应该限制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反要善于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来提高人类活动的预见性,不仅要利用它来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服务,更要利用自然科学的发展来提高我们活动的预见性,减小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危害。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的观点无疑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处在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的进程中。但在世界经济繁荣的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恶化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目前就整个世界来说,各种因素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当代生态危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态形势同样不容乐观,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势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其造成的损失及负面影响还在扩大。时至今日,新的生态破坏行为还时有发生。面对此时的紧迫形势,继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后,十八大又再次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而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自然辩证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3.1 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基础地位,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确对待自然界,并通过社会的生产活动实现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自然辩证法突破了以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观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人类改造自然,创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要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界施加影响,进行良性调控,使自然界更好地发挥基础性作用。我们也必须通过社会生产活动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积极的物质变换,使社会的物质财富获得快速增长,逐步改善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3.2 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自然界也不例外。人类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并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而是要受自然规律制约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界对人既有基础性作用,又具有制约的作用。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生态自然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去发展,要与现有的自然条件相适应,也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防止自然环境的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以经济社会的发展来促进生态平衡的实现。总之,我们要通过有意识的协调和控制,尽可能地预料到现在的行为对未来所产生的长远影响,达到人类和自然的统一,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3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要实现对整个社会的调节,从根本上克服生态危机,就必须用社会化程度更高的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有一定能力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又从根本上限制了这种调节,使它只能在局部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但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总体上来说还是讲究效率至上,这就要求我们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汲取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避免重蹈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覆辙,最终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强制性地规范人们的生产、消费行为,并利用适当的经济手段、合理的激励机制推进环境资源保护。此外,鼓励环境保护的公众公益活动,对人们进行长期的引导、教育并制定必要的道德标准加以规范。

3.4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努力转变生产与经济发展模式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最终还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合理运用,必须努力转变我国的生产与经济发展模式。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我们不但不应该限制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反要善于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来提高人类活动的预见性,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危害。生态经济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良好型社会的最佳载体,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主要包括资源的充分利用、能源的优化利用和污染的源头防治。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积极发展生态经济,促进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消耗、附加值高的环境良好型发展模式转变,使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从而缓解我国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四、结论

自然辩证法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对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总体上来说还是讲究效率至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要汲取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避免重蹈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覆辙,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 人民出版社, 1971.

[2]赵成.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行为规范及其意义[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 1(6).

[3]张秀华. 当代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学[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 18(1): 69-70.

[4]王瑶. 论哲学与科学的关系[J]. 科海故事博览, 2013 (7).

[5]俞可平.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 (4): 4-5. [6]李良美.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5, 2: 4-5.

[7]欧阳志远. 生态文明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J]. 教学与研究, 2008, 9: 006. [8]诸大建.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J].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5, 11(12): 28-31.

[9]蒋笃运. 试论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意蕴[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 16(10):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