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复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22:54: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

一、总体概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一个重要后果,即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二、课标要求: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发展的选择,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教学过程: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复习课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苏联时代的结束。由列宁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令世界瞩目和震惊,并引起世人的议论和深思。请同学们根据图表填写相关内容。

(一)1918--20世纪50年代初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时期 历史影像 新经济政策 建立社义的经济基础 斯大林模式 世界工业强国 1918-1920年 1921-1927年 20世纪30年代中期 ------20世纪50年代初 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成效 巩固苏维埃政权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十月革命后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认识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1918年春到1920年底,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在一个落后的、小生产者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行得通吗?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 列宁对此是这样来评价他的第一次探索的:“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我们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小练习:

1、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死亡威胁,采用了什么措施打破“坚冰” ? ①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大中小型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③贸易上取消自由贸易;④为保障劳动力的供给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到1920年底,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这时,苏俄农民中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以下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C.使苏俄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取得完全巩固,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D.只是一种为赢得战争而采取的临时政策

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一次探索失败后,为了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于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采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

特点:把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实践的效果比较好。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在相对落后的小农占优势的俄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即在一个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工农联盟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1921年,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

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摘自《苏联兴亡史》 【设问】此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抗议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恢复资本主义。 (3) 1921年列宁也说:“……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

请思考:列宁实行 “退”, 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材料: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中建成的。沙皇俄国并没有现代的生产机器。当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垮台时,那里既没有多少工业品,也很少粮食。同时,也没有熟练工人;农民还过着中世纪的生活。――《斯大林时代》

1920和1921两个饥荒的年头夺去了成百万的生命。一度曾是肥沃的伏尔加河流域的乡村,即使当时有学校,也没有一个农民的儿童能够上学。 ――斯大林

我们不得不鞭策我们的国家,因为它落后了一百年,并因为落后而面临灭亡的危险。…否则我们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中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斯大林 通过这些文字,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苏联经济发展的底子薄,可以说跟新中国建国初期一样,都是一穷二白的形势。因此,斯大林说: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针对苏联当时的国情,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办法使苏联重工业快速发展起来? 思考: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是①外部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 ②国内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 ③历史传统制约 ④斯大林个人因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思考:西方国家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 。 思考:针对苏联当时的国情,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办法使苏联重工业快速发展起来?

①经济政策: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直接管理经济; 制订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 ②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行动 :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思考: 苏联的工业化成就有哪些?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如何?

㈠苏联: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 ㈡欧美: 1929-1933年当时欧美正在发生经济危机。

材料: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0%,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强行实施 D.为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 1.社会主义工业化 :

( 1 )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什么?) ( 2 )措施: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 3 ) 成果: 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与此同时,1929-1933年当时欧美正在发生经济危机 2.农业集体化:

( 1 ).目的---适应工业化需要。( 2 ).方法----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理想与现实从来不能等同,可是苏联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却把理想与现实演绎得淋漓尽致,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它不仅做到了,而且是那么成功,如同一个神话。是什么使苏联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呢?

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 一方面在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更多在于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3.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标志: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即斯大林模式建立。 材料: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评论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那有这样的道理。”

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情况和毛泽东的评论,谈谈“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 (2)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这一模式使苏联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

A.“利”在于:使苏联跻身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B.弊端: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巨大误区。 “弊”在于:从长远来看,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继续前进……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问题1、苏联“无法继续前进”的原因(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问题2、此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存在什么弊端?体现在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㈠措施:①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②政治上全面批判斯大林。

㈡弊端:①没有突破旧体制②脱离实际、盲目性大③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④没有结合国情。 ㈢结果:1964年赫鲁晓夫黯然下台,改革没有成功。 二、勃列日涅夫德改革

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 问题3、“列车正在运行”的含义是什么?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全苏联出现一个比较好的形势。 问题4、“列车正在运行”得益于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