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跨变截面连续箱梁桥施工控制方案简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1:03: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跨变截面连续箱梁桥施工控制方案简述

摘要:变截面连续箱梁桥作为一种在公路、城市、铁路桥梁中最常用的桥梁结构之一,其施工控制在多年的建施过程中也日趋完善。通过以典型三跨变截面连续箱梁桥为例,对该桥型的施工控制进行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变截面;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方法

1 工程概述

宿州市冰雪大桥主桥上部为40m+70m+40m三跨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连续箱梁,桥宽40.0m,由左、右幅分离的两个单箱双室箱形截面组成。箱梁根部梁高3.8m,高跨比为1/18.42;跨中梁高为2.0m,高跨比为1/35。箱梁横截面为单箱双室斜腹板,边腹板斜率为1:3.5,箱梁顶板宽19.75m,底宽为9.921~10.95m,箱梁顶、底板保持平行。箱梁高度从距墩中心2.0m处到跨中按二次抛物线变化,除墩顶0号块设厚200cm的横隔板及边跨端部设厚110cm的横隔板外,其余部位均不设横隔板。

2 施工监控概述

桥梁施工监控的目的任务。根据最新颁布的公路桥涵设计规范进行结构验算。对施工方案模拟分析,对其可行性做出评价,并提出合理建议。实时监测结构的应力、温度、几何状态,提供安全预警。提出施工调整值,确保结构应力、线形符合设计要求。协助各方对工程建设提出合理建议。施工监控成果可为桥梁交竣工验收提供重要依据。施工监控信息可反应结构从施工到使用阶段的全过程信息,是后期结构管理、维护、评估的重要“指纹”。长期稳定可靠的测试传感器也可作为长期健康监测的设备,为养护维修建立科学档案。验证桥梁结构设计与施工分析理论,积累一线科学数据。

以冰雪大桥的两阶段施工图设计图纸以及先关的技术规范作为依据,在施工前期进行建模分析。该桥分别采用桥梁博士和midas civil软件对桥梁施工过程予以模拟分析。

施工过程中采用“施工→量测→识别→预测→调整→预告→施工”的循环过程。对施工资料数据进行采集、分析、预测,指导施工正确有效的进行。

3 施工监测系统

施工检测系统包括了几何、应力、温度、荷载以及其他监测等方面内容。其中以前两者监测为主,在此,也主要介绍前两者。

3.1 几何(变形)监测

冰雪大桥采用悬臂挂篮施工。施工挂篮及托架精力荷载试验,测试其变化情况,确定其弹性和非弹性变形,为以后箱梁的预拱值设置提供依据,同时也是对挂篮安全性的一次检验。该试验采用砂袋逐级加载到设计重量的100%,并超载至110%,最后减载到初始状态。

测试内容包括:通过对挂篮的静力荷载试验,检验挂篮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是否满足强度要求;通过对挂篮前吊点的挠度测量,为大桥施工中的标高控制提供参考数据。

主梁线形监测中高程监测、中线监测和横向变形监测尤为重要。其中高程测量是重点,每个工况都将引起主梁高程的变化,这种挠度变形是否与理论计算值相吻合,是桥梁施工监测的主要内容之一。预应力张拉、温度、风等因素可能引起主梁在横桥向产生位移,导致平面合龙困难,因此主梁中线监测也是桥梁施工监测的内容之一。

桥墩变形监测,在挂篮悬臂施工过程中,桥墩对称受力,不会产生纵向变形。但在跨合龙、体系转换等工序,需加强桥墩纵向变形观测。其中测点和墩顶基点高程测点共用。主墩偏位测点选在主墩上缘处,桥墩的变位测点设置在墩的根部上方1m,中部和墩顶截面变化处,在测点位置贴反光片,配合全站仪进行墩的变位监测。测试频度应在施工3个梁段进行一次测量。

基础沉降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观测精度应达到±1 mm。通过布设在岸上的基准点,定期向承台上的监测点进行观测。在承台顶面布设4个观测点,可充分反映承台基础的均匀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在施工期间,每施工2个梁段观测一次。基础沉降监测以及构件尺寸量测。

由于模板放样误差、鼓模等原因,构件实际尺寸与其设计理论值可能有一定偏差。这种偏差将导致结构截面的几何特征、刚度、自重与理论值存在偏差。因而要求在节段施工完成后进行截面尺寸校核,以便施工仿真分析中修正计算参数。同时也请施工单位加强模板刚度、控制混凝土浇筑方量。

3.2 应力监测

应力监控是桥梁施工监控的基本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是结构安全的预警系统。通过应力理论值与实测值的对比,是参数估计、状态预测和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

应力测点布置的原则是:(1) 通过施工模拟计算,得到施工全过程的应力包络图,从而明确最危险的位置,这是选择应力测试断面的基础;(2) 力求顺桥向、横桥向对称布置,以增加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3) 截面的选取应该避开截面突变区,如齿板处、预应力锚固处、梗腋处等;(4) 充分理解设计意图;(5) 兼顾交竣工荷载试验和结构健康监测的需要。

将桥梁的主墩根部、边跨、以及跨中位置应力测试断面,其中在墩顶箱梁截面部布置5个测点用来测量箱梁顶板应力和剪力滞,在底板布置对称布置两个测点测试底板应力。对于中跨截面在顶板和底板各布置两个测点进行顶、底板应力测试。根据现场情况,以上应力测试断面和测点布置可适当调整。

4 施工控制系统

一个完整的、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桥梁施工监控系统应具备以下6大功能模块。

(1) 高精度的快速监测系统。通过监测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实际行为,来确定或识别引起偏差的主要设计参数,从而确定反馈控制量。

(2) 最优估计系统,包括参数识别和状态估计。

(3) 实时仿真分析系统。根据监测、最优估计结果,分析得到结构当前真实状态。

(4) 状态预测系统。根据最优估计、跟踪计算结果,建立预测模型,预测以后最可能的状态。这就使得能够对以后可能的误差提前采取措施。

(5) 理想状态(参考轨迹、控制目标)修正系统。根据识别、预测结果,修正以后各阶段施工理想状态和成桥理想状态。

(6) 状态调整(最优控制系统)。选择控制量,使桥梁结构从当前状态转移到指定的目标状态,同时使某一目标函数达到最优。

其中,模块(1)称为施工监测系统,模块(2)~(6)称为施工控制系统。施工监测系统和施工控制系统组成一个完整的桥梁施工监控系统。上一节中已经建立了施工监测系统,以下简述施工监控的后5大模块,即施工控制的基本方法。

5 施工监控误差分析及理论线性

5.1施工监控误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