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0 11:14: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

动物细胞的破碎比较容易,以鸡血细胞为例,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如果实验材料是植物细胞,需要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例如,提取洋葱的DNA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一定的洗涤剂和食盐,进行充分的搅拌和研磨,过滤后收集研磨液. (3)去除滤液中的杂质:

方案一的原理是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方案二的原理是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不分解DNA;方案三的原理是蛋白质和DNA的变性温度不同. 方案二是利用蛋白酶分解杂质蛋白,从而使提取的DNA与蛋白质分开;方案三利用的是DNA和蛋白质对高温耐受性的不同,从而使蛋白质变性,与DNA分离. (4)DNA的析出与鉴定

①将处理后的溶液过滤,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冷却的酒精溶液,静置2~3min,溶液中会出现白色丝状物,这就是粗提取的DNA.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并用滤纸吸取上面的水分.

②取两支20ml的试管,各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5ml,将丝状物放入其中一支试管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5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看看溶解有DNA的溶液是否变蓝.

本题考查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 20. 解: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是鲈鱼,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

B、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840+1483)÷(3780+4200)=28.9%,B正确; C、太阳鱼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由图可知,只知道同化量和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得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错误;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不能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B.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4)能量传递效率:10%-20%.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及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数据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1. 解:A、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此外还有少量RNA,A正确;

B、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则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B正确; C、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核膜和核仁消失,在有丝分裂的末期核膜和核仁重现,C正确; D、原则上分子直径较小的物质可通过核孔,大分子物质如酶或mRNA也能通过核孔,D错误.

故选:ABC.

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

息交流.细胞核内的核仁与某种 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本题考查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注意:在分裂间期呈染色质状态,进入分裂期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分裂末期染色体解螺旋成为染色质.

22. 解:A、图A中唾液淀粉酶随温度的升高催化反应的速率一直升高,说明其活性随温度升高一直升高,据此题图不能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A错误;

B、由于图B中m点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故消灭害虫的最佳时期应在m点以前,B错误; C、据图C所示可知,该图示为线粒体的结构图,其中①为线粒体基质,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CO2的场所,而葡糖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呼吸作用(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

D、图D中胚芽鞘的向光弯曲生长是因为单侧光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侧浓度小于背光侧),胚芽鞘的向光弯曲生长只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并没有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故选:ABCD.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种群数量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3、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4、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本题结合题图综合考查了外界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细胞呼吸、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知识,考生识记外界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明确种群增长的曲线,通过分析各曲线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23. 解:A、动物细胞培养时常用胰蛋白酶制备细胞悬液,A错误; B、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细胞的全能性,B正确;

C、植物体细胞杂交获得的杂种植株含有两个亲本的遗传信息,C正确;

D、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对细胞进行多次筛选的目的和方法不相同,第一次采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目的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是通过抗体阳性检测法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错误. 故选:BC.

1、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 2、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

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本题考查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原理及意义;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识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4. 解: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引发贫血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而缺铁也会造成贫血,该种贫血是缺铁性贫血,二者的原因不同,A错误;

B、成熟植物细胞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发生“烧苗”现象能够体现外界溶液浓度过高,植物过多失水,B增强;

C、癌变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周期变短,而染色质收缩是衰老细胞具有的特征,C错误;

D、无子番茄的培育,体现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D正确. 故选:D.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引发贫血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无限分裂增殖:永生不死细胞;形态结构变化;细胞物质改变:如癌细胞膜糖蛋白减少,细胞粘着性降低,易转移扩散.癌细胞膜表明含肿瘤抗原,肝癌细胞含甲胎蛋白等.

本题考查了基因突变、细胞癌变、渗透作用等一些生物现象,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5. 解:A、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从而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A正确;

B、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B错误; C、不断的开垦草原,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存的环境,C错误;

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D正确. 故选:AD.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2)水资源短缺;(3)臭氧层破坏;(4)酸雨;(5)土地荒漠化;(5)海洋污染;(6)生物多样性锐减. 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要求考生识记全球性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及主要危害,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6. 解:(1)由于细胞的全能性,per基因存在于包括下丘脑SCN细胞在内的所有正常细胞中.由于该基因的表达产物与昼夜节律有关,因此PER基因表达产物的浓度变化周期约为24小时.

(2)据图1中的过程③可知,PER蛋白的合成调节机制为(负)反馈调节.根据多肽链的长短,可判断核糖体在图中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向左.

(3)图2表示转录,对应于图1中的过程①,图3表示翻译,对应于图1中的过程②,图2中转录的碱基配对方式与图3中翻译不同的是T-A.

(4)转录过程进行需要RNA聚合酶催化;密码子是mRNA上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因此图3中决定氨基酸“天”的密码子是GAC.

(5)长期营养不良,会影响人体昼夜节律,并使睡眠质量降低.据图3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体内氨基酸水平较低,部分tRNA由于没有携带氨基酸而成为空载tRNA,空载tRNA进入核糖体,导致PER蛋白的合成终止,而影响人体昼夜节律. 故答案为:

(1)是 24(2)(负)反馈调节 由右向左 (3)①②T-A

(4)RNA聚合 GAC (5)PER蛋白的合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1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③过程表示PER蛋白能进入细胞核,调节per基因的转录过程. 图2表示转录; 图3表示翻译.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本题以下丘脑SCN细胞和PER蛋白为素材,结合转录和翻译图,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解,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各小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27. 解:(1)据图分析,从反射弧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效应器,激素d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d分泌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有下丘脑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的受体,激素d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于血糖调节,与其起到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与其起到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胰岛素.

(2)在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情况下,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通过垂体分泌激素b促性腺激素减少,间接对性腺进行管理,最终导致激素c性腺激素的分泌减少,导致生殖机能减退,从而降低性腺的功能.

(3)根据图2所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天数和激素种类.实验结果表明孕激素一组,培养天数越长,细胞增殖越少,可推知孕激素能抑制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殖. 故答案为:

(1)神经调节 神经递质 胰岛素 (2)减少 减少 促性腺激素 (3)激素种类 孕

据图分析,情绪压力→下丘脑→肾上腺髓质,使之分泌减少d,引起压力的短期效应. 情绪压力→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压力的长期效应.

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知识,综合考查血糖调节、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解题关键是①理解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类似;②结合图形分析激素调节过程. 28. 解:(l)a年之前,欧洲兔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类型类似于J型,由图2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缺失天敌;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之间为捕食关系.

(3)d年后,欧洲兔对病毒的抗性增强,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 (4)图2中的食物网包含13 条食物链.杂食性小鸟的食物分配是于蜗牛,÷20%+

来自于昆虫,

来自

来自于草,则杂食性小鸟增重1千克,至少需要消耗草的质量为÷20%÷20%+

÷20%÷20%=20千克.

(5)澳洲塔斯马尼亚狼的灭绝,使与之相关的生物多样性的直接、间接和潜在价值随之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