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汀州来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6:54: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闽、粤、赣边界九州,唐宋间由三万户净增十三万户,达四倍多”。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迁入,以及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导致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中国人口比重也变为南重北轻。而客家先民们叩开了赣闽粤边三角的山门,大举迁入闽、粤、赣交界处,促使客家大本营逐渐形成,为汉民族一个崭新民系的诞生准备了足够的人力资源。

第三次大迁移发生两宋之交至明朝中叶。这一时期,北宋国力软弱,最终导致北方民族入侵,元兵入主中原,实行元朝政权的野蛮统治。动荡的社会促使更多的中原人迁入较为平和的南方,更多的汉人涌入客家大本营,与当地的畲族、瑶族等土著民族相融合。不过,客家大本营的人口聚集过多,导致有的客家先民从客家大本营迁往粤东北、闽西、赣南等地,而且人数逐渐增长,如闽西汀州,在南宋德祐年间,人数更达到223432户,比起北宋元丰年间增长了2.7倍。

这一次的大迁移带来的影响有:从中原进入客家基本住地的长距离迁徙现象已近式微,变为多由客家基本住地向外地扩展;在大本营内的人口大流动中,客家民系走过了孕育、形成、完善的路程,实现了由“自在”到“自为”的飞跃,客家民系正式形成。在客家大本营中,始终秉持着魏晋“衣冠士族”所持有的清流思想和因两宋积弱而激发的民族自尊,致使客家民俗表现出与当地民俗所不同的色彩,如语言上保持了中原古音,精神文化上保持了汉族传统的内核,如“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等等。

9

徐湖《李氏宗谱》中的多篇谱序载明:“唐高祖承尧皇帝,名渊,字淑德,陇西成纪人也……盛于唐,后稍觉式微,至宋高宗时,忠定公纲为相,又復振家声,生五男,长火德公,由宁化移居上杭丰稔市丰朗岗头……鼻祖原居闽汀州上杭县岭背坑。”明确说明,这一时期,客家人开始由石壁村开始外迁。小顺《谢氏谱序》云:“以继南宋,而有灵运公,注史大夫,住金陵乌衣巷,贤豪济济,世人皆仰曰‘乌衣子弟’。”说明谢氏是随着南宋朝廷南迁的要员。

第四次大迁移则发生于明末清初时期。这一时期的客家迁移活动,最初因为清兵入关,对汉族实行的异策,激发了客家人维护汉族统治的民族自尊。东南沿海的战乱和明末时期张献忠入川,战争连年不断,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清廷就采取了“移湖广填四川”的政策,鼓励湖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入川垦殖。所以这一时期的客家人主要是迁出大本营向外发展,主要迁移路线有:由闽西、粤东进入粤北,再进入到桂东北、桂东,乃至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追随郑成功家族迁徙到台湾,成为台湾较早的一批客籍移民;从闽西、粤东回流到赣南;客家农民在“移湖广填四川”的政策下,迁入了湖广交界地带或者是四川,在四川形成了一个个的“飞地”或“方言岛”。

而这一次的大迁徙所带来的历史影响主要有:由于客家人大量迁徙, 使很多棣莽之区得到开发。客家人从大本营相继迁入广西、台湾、四川等地“ 垦荒贸易”,对于进一步改变广西、台湾、四川的经济面貌起了很大作用;历史上客家人的几次大迁徙,与南方的畲、黎、

10

瑶等族融合,而成独具特色的民系。这次迁徙中的客家人,在云和族群之中,并未多见。

第五次的迁移,发生在清末时期。这一时期的迁移主要动因有:由于天地会等会党运动的扩散和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以及广东西路土客大械斗等政治斗争因素的影响;清代客家居住地人急剧膨胀,耕地面积严重缺乏,和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大批客家人的向外流迁;清末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虽然清末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却留有广州这一口海外贸易枢纽,有些临近沿海的客家人为求生计,遂而冒险出海谋生,迁移到国外南洋等地。这一时期主要由广东中东部迁至西南部及海南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而这一时期的迁徙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1、在迁徙中,有相当一部分客家人远走世界各地,积极克服种种天然的恶劣条件和排除各种社会压力,促使客家人充分发挥千年迁徙中形成的冒险、抗争、耐劳、坚强不屈、团结互助等客家精神。客家人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影响日益明显和突出,如洪秀全、孙中山、廖仲恺、黄遵宪、朱德、叶剑英等革命先人。2、客家人在飘洋过海的迁徙中,积极在海外开创基业,对促进中外交往产生了重大影响。3、这一次迁徙,促使海外客家群落形成,迁移到海外的客家人日益增加,在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民族的融合方面起积极作用。

云和的“汀州人”群落,又在哪一个时期形成的呢?

11

二、闽西故土

现在一般认为,客家大本营是指“客家四州”:惠州、梅州、赣州、汀州。闽西是一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的土地,它是福建三大江—闽江、九龙江、汀江的发源地。这里曾经是远古时代“古闽人”的生息之地,也是“闽越人”的祖籍地和“南海国”的都城所在地。唐开元二十一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东、福州西光龙洞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户,上表朝廷,建议置州。三年后,汀州建置完成,取长汀溪名之,是为汀州,这也是闽西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州。《福建通志·地理·汀州》云:“或谓天下之水皆东,惟汀水独南,南,丁位也,以水合丁为汀,故名。”明清时汀州府属八县:长汀、连城、宁化、清流、归化、上杭、武平、永定。民国初年废府建置,长汀县属汀漳道。

汀州首府长汀,即古汀州邑治所在,地处福建西部,闽赣边陲要冲,距今已1200多年历史。作为以客家先民为主设置的州,汀州在大唐盛世中诞生。从那时起一直到清代,长汀一直成为州、郡、路、府的所在地,曾是闽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长汀留存下大量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如: 始建于唐代的“观音挂珠”古城墙以及三元阁、水吉门、五通门、朝天门、宝珠门等;五代时期所建的南山同庆禅院;宋代孔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