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巴赫教案(公开课)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9 6:04: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溪巴赫》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借助意象塑造人物的写作手法。 2、学会从关键句入手分析文章的深刻含义。 3、认识巴赫及其音乐艺术的伟大之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 “小溪”意象的内涵,即小溪和巴赫以及其音乐的联系。

难点:学习作者将“小溪”、巴赫、巴赫的音乐相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5分钟)

我们每一位同学一定都有自己喜欢的音乐。不知有没有同学愿意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他所喜爱的音乐或音乐家?(请几位学生谈谈他所喜爱的一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着重谈音乐带给他的感受,为什么喜欢2-3名同学)

感谢刚才的几位同学,那么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它将会引领我们去到的是另外一位音乐大师的殿堂,这位大师的名字叫巴赫。关于巴赫,有没有哪位同学对他有所了解能来为我们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的(1人)? ★教师补充关于巴赫的生平:

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的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1685年出生于德国图林根省的爱森那赫市,生活在这个小城镇的人们非常热爱音乐,据说在它的古代城门上刻写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上回响”几个字。巴赫出身于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世家。两百年来,巴赫家族先后出现了五十多位音乐家,以至于巴赫的姓氏在当地简直成了音乐家的同义语了。巴赫一生都孜孜不倦致力于音乐创作,写出了大量各种类型的作品。这些代表作品有《小步舞曲》《勃兰登堡协奏曲》《g弦上的咏叹调》等。

1750年,巴赫在莱比锡逝世,但当时他的死没有引起显著的社会反响。巴赫的作品,大部分也是在他去世后才广为人知。 ★肖复兴,当代著名作家,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课文选自《音乐笔记》一书,这本书收集了肖复兴十多年来所写的所有有关音乐的篇章。

1

(二)、分析课文(25分钟)

1、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题目来作为本文的标题?(默读3分钟,回答2分钟,5分)

(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并说说文中的哪些句子启发了你从标题中读出了这么多的含义,学生读出句子,其他学生在书上划出。) 教师小结:(1)小溪是巴赫德文名的意思

(2)小溪一样的巴赫。巴赫像小溪,巴赫音乐像小溪 。 (提示学生注意第4节的一句关键句:似乎这个德文的原意一下子解读开巴赫的一切,我对他豁然开朗。豁然开朗怎么理解?——小溪的精神和巴赫的精神是相一致的。)

其他关键句:

“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这就够了,这就是小溪的伟大之处。”“巴赫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即使看来再弱小只是潺潺的小溪,也是不仅埋没不了的,而且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

2、通过这些关键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溪、巴赫以及他的音乐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按篇幅顺序分析)(20分钟) (1)小溪与巴赫的音乐之间的联系:第7节(5分钟) 分析“这就是小溪的意义吧。”,“这”指的是什么?

教师小结:小溪的意义——弱小、涓涓细流永不停止、不起眼,却埋没不了、常绿常青,永葆活力。

分析“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即使看来再弱小只是潺潺的小溪,也是不仅埋没不了的,而且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

巴赫的音乐又与小溪有哪些相似之处?

教师小结:巴赫的音乐年代越久,魅力越强。巴赫的音乐一开始不为人注意,但后来其魅力却成为不朽。 提示思考:(第五节为什么要列举两个时间和两个人物?本节最末的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教师小结:是这两个人揭示出了巴赫的音乐价值。借代,巴赫的音乐只值36个先令,实际是指乐谱,说明当时巴赫作品被人们忽视、轻视的程度。这与小溪的“弱小”是一致的。 (判断第六节末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并赏析其作用)

教师小结:作者将小溪(巴赫音乐)同出土文物作了对比,同陈年老酒作了类比,用比拟等形象化的手法写出巴赫音乐的不朽价值与旺盛的生命力。)

2

(2)小溪与巴赫之间的品格的联系(5分钟) 分析“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 、“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默读8、9、10)小溪的性格品格是什么?根据文章具体句子先小结出小溪的性格品格

教师小结:小溪——生命力旺盛;永不干涸;被人忽视,却不在意外界是否关注;拥有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和旷日持久的美,能持久地感动人,能渗透进心灵和岁月。

小溪的性格和品格,也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巴赫的艰辛生活,看看他的性格、品格是否和小溪一样。 ppt补充材料——巴赫的艰辛生活:巴赫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但是九岁那年,他的父母不幸相继去世,于是小巴赫只能由他做管风琴师的哥哥抚养。在此期间,小巴赫为了看看他哥哥所收藏的当时最有名的德国音乐大师作品的手抄谱,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偷偷借着月光抄写这些乐谱。后来这件事被他哥哥发现了,他竟无情地把这些乐谱统统烧掉,然而小巴赫并没有放弃他的音乐梦想,他凭着顽强的性格、不屈不挠的精神,刻苦勤奋自学,在十五岁时只身离家,开始独立生活,其间辗转担任过各种音乐职务。

请学生根据材料说说巴赫具有怎样的性格和品格呢?

教师小结:生命力强、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沉静、坚韧、不张扬、不炫耀、默默无闻、执着追求。

巴赫的一生是平静的,没有显赫的地位,过着贫穷而落魄的生活。也许正是因为来自生活和灵魂的平静才使得巴赫的音乐在平静和谦和中蕴涵了惊人的力量。

(提示关键词:“树阴”、“杂草”、“乱石”指的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象征,象征什么?——小溪象征着巴赫的音乐、巴赫的品格,他在世的时候人们不懂的欣赏他的价值,他的价值被一些错误的思想错误的审美观所遮蔽;大河又象征什么?——当时盛极一时却没能流芳百世的音乐。第9节为什么要提到“我们眼睛的问题”:说明人们当时的审美观有误,没能发现小溪(巴赫音乐)真正的价值以及巴赫的优秀品质和对艺术的伟大贡献。) (3)分析“ 这就够了,这就是小溪的伟大之处。”小溪伟大在哪里?小溪的伟大即巴赫的伟大,巴赫伟大在哪里?(一名学生朗读14节,并小结小溪的伟大,一名学生朗读13节,小结巴赫的伟大)(5分钟)

教师小结:小溪的伟大——滋养后人;因信念而一如既往。 巴赫的伟大——影响了300年来人们的艺术世界和精神世界 3、深入探讨:肖复兴说,巴赫是小溪。贝多芬说,巴赫不是小

3

溪,是大海。这里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两位大师都不约而同地把巴赫和自然界中的“水”这一意象联系在了一起,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吗?巴赫作为一个音乐大师,为什么后人在评价他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水”这一意象,巴赫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精神品质,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品质呢?请学生结合课文及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5分钟)

教师小结:

不管是大海还是小溪。巴赫的精神正应验了2500年前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一句至理名言: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几于道”的“几”是“非常接近、达到、合符”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达到、符合自然法则”。而“几于道”又与前面的“上善”(最美好的品格)前后呼应。整句话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滋养外物、曲折前行、谦卑平和)。同学们可以借这句话来更好的理解课文的标题“小溪巴赫”。 (三)、写作手法的掌握与应用(8分钟)

课文读到这里,我们大致对巴赫及其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究竟巴赫的音乐世界是怎么样的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巴赫的音乐、随着肖复兴在课文结尾这两段美妙的语言文字,一起去感受一下巴赫的音乐之美。(请一名学生朗读,配乐《g弦上的咏叹调》)(4分钟)

欣赏完了巴赫的音乐,我相信同学们现在都对巴赫、对巴赫的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刚才本堂课一开始的时候,也有几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了他们所喜爱的音乐和音乐家。比较他们对于音乐和音乐家的介绍,以及课文所介绍的巴赫和他的音乐,你觉得哪一种介绍方式令你的印象更为深刻,更容易吸引你,让你对所介绍的音乐和音乐家难以忘怀?(4分钟) 教师小结:介绍、叙写既往18世纪的音乐家,如何避免读者的隔膜,需要借助一些手法。本文成功地设立了小溪这么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意象,在介绍巴赫与其音乐作品时,巧妙地利用了人们所积淀的人生阅历,使得生涩的音乐变得鲜活而又易于被人们认同,使得悠远、陌生的巴赫成为坦陈在读者面前的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形象。

4

(四)、仿写练习(7分钟)

1、请刚才一开始介绍音乐的同学思考下能不能寻找到这样一个意象来帮助介绍他们所喜欢的音乐或音乐家。(请3位同学谈谈)(2分钟)

2、布置作业,所有学生选择一个意象为切入口介绍描写一位自己熟悉的人,200字左右(当堂练习或回家作业)

附板书:

巴赫 勤奋 执著 默默无闻 影响后世 小溪 旺盛的生命力永不停留 易被忽视 旷日持久的美 巴赫的音乐

常青常绿 滋养后代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