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对联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6:04: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认识对联教学设计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的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音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尝试对对子。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 课时:1课时

白板上出示了四副画面,虽然场景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是的,对联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婚嫁节日有喜联,丧事悼念有挽联,名胜古迹有楹联,店铺门头有行业联??可以说,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珍珠,它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对联,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去领略一下对联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本节课我们将达成如下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联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言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尝试对对子。

我们先从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的一道题目说起。当时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试题,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结果答案五花八门。下列

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如果你是改卷的老师,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

【中国港台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认为“祖冲之”最佳,乃天造地设。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 刚才同学的回答很好,都知道对对子应该去“对”。下面我们出示几副对联请同学们朗读几遍,讨论归纳对联的特点。

请同学们说一下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在我们一中,原来都有春节期间在教室门上贴对联的习惯,有个班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你帮忙检查一下,看看帖的对不对?

对联的张贴,以面对读者右边为上,左边为下,对仗工整的对联要求上联的尾字是仄声,下联的尾字是平声。我们简称为“仄起平收”。

刚才出示的对联原来上下联的位置颠倒了,需要调换一下,那就要靠我们运用平仄的知识来做出判断。

结合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发现,对联对联,顾名思义,既要“对”,有要“联”,对联有如下特点和要求: 一、“对” 对仗工整:字数、词性、结构相同 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二、“联” 内容相关

什么叫内容分相关呢?比如我们新婚节日的对联要喜

庆,丧事悼念的对联要悲伤等,上下联之间都要符合情景并且意境统一。

下面我们再通过几个小练习巩固一下同学们对对联特点的掌握。

通过以上题目,同学们都认识了对联,但我们不仅要识其形状,还要赏其神韵。传说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身边的衙役都不解其意,郑板桥看后,立即命令身边人从家里送来衣物和粮食。同学们你能看出这副对联蕴含的深意吗? 对了,这是比较有趣的“隐字联”。 对联虽小,却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有时候,一个对联,不啻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几副对联。请同学们朗读几遍。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副对联?为什么?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2、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