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16:44: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湘西侗族芦笙音乐文化的现状分析
作者:雷欢 廖晗
来源:《艺海》2015年第06期
〔摘要〕芦笙不仅仅是侗族人民独特的民族乐器,也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芦笙音乐更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本文从侗族的分布、语言文字、芦笙的制作及其发声原理和侗族芦笙音乐的起源及艺术风格着手,重点对湘西侗族芦笙音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虽然侗族芦笙音乐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对它的保护和传承仍面临较大的困难。改变这一现状,将是新世纪的音乐学习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侗族芦笙现状分析艺术风格一、湘西侗族芦笙音乐文化的概述
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处,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还有几万侗族人居住在广东、江苏、浙江三省。
湘西侗族的历史十分悠久,文化源远而流长,它们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大部分通用汉文。
在湘西侗族的民间,一些能工巧匠们利用竹、木和铜片等几种材料即可制造出大小、颜色各不同的芦笙,吹出的声音清脆、洪亮、干净、悦耳。在众多基本材料中,竹子是制造芦笙最主要的材料。而在选择竹子种类时,生长三年以上的白竹是制作芦笙的最佳材料。 关于湘西侗族芦笙音乐的起源,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较有代表性的是“泉水说”和“哆耶说”。
芦笙音乐实际指的是将芦笙,吹法,舞蹈三者结合起来。侗族人演奏芦笙音乐时,笙管直放,双手捧斗,嘴含吹口,吹或吸均可以发出声音,手指根据需要灵活的按着音孔。芦笙可演奏不同调式的曲目,大伙儿一起合奏或者个人进行独奏、几人对奏、伴奏都可以。 二、湘西侗族芦笙音乐文化的几点现状分析 1、芦笙音乐文化与湘西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芦笙是世界民族乐器中较为古老的一种簧片乐器及和声乐器。它与侗族的道德观念及其生活习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芦笙音乐是侗族男女们在平时的娱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差不多每一位侗族的儿女都会吹奏芦笙及跳芦笙舞。这不仅是侗族人民精神文化世界的展现,同时,也对侗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芦笙在湘西侗族年青人的恋爱生活中更是有着重要的的位置,当他们约会姑娘时,芦笙便成了媒婆,为他们牵线搭桥,而当他们倾吐爱慕之情时,芦笙又汇成了美妙的语言,传递给心上人。姑娘们在闺房内绣着花,突然听见熟悉的芦笙音乐,便芳心触动。
另外,等到丰收之年时,湘西侗族区的每个村寨都会选出优秀的芦笙手,然后组成“芦笙队”去到其他侗族的村寨进行“串寨”。这时,公认过的“芦笙头”便会盛装打扮一番,然后率领芦笙队前往各侗寨进行精彩的芦笙表演。
在神秘的湘西侗族区,每一年都要举行好几次盛大的芦笙节。它在侗族人民的节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每到芦笙节那天,人们的穿着都十分得讲究,男子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头上缠住一块青色布襟,腰间捆束着一个大带,手里拿着芦笙,唢呐,铜鼓,兴致勃勃地涌向会场。而可爱的姑娘们则穿上了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的衣服及裙子,头上也缠一条青色布帕,腰间束着绣满花的彩带,佩带着各式各样的银饰跟随而来。夜色朦胧中,音乐响起,平日寂静的山谷顿时成了芦笙歌舞的海洋。这一天,就连方圆十几里外其它州县的芦笙手也赶来献艺。同时,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大家载歌载舞的同时,还举行了斗牛,赛马等一系列活动,满足不同人们的娱乐需求。
2、湘西侗族芦笙音乐文化受到了相关组织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保护的推动,湘西侗族芦笙音乐文化受到了保护。2006年,湖南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侗族芦笙音乐文化成功入选。而在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侗族芦笙音乐文化入选。 3、湘西侗族芦笙音乐文化目前所保存的曲目量较少,谱面简单,专业性不强
目前虽然保存了一些侗族芦笙的演奏曲目,但曲目量较少,谱面较简单,专业性不强。现存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合奏曲:《欢乐的芦笙》、《丰收的喜悦》、《喜迎铁牛进苗寨》。独奏曲有《苗家请酒歌》《放排号子》《清水江畔丰收乐》等。外国演奏歌曲:《小天鹅》、《老朋友再见》等。相对于其它民族乐器来说,芦笙的曲目数量和质量都有不足之处。如我们熟悉的古筝和琵琶都早已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有了1到10集不同难度程度的曲目分类,甚至有了与民族乐团或者西洋乐团合作的大型协奏曲。 4、湘西侗族芦笙音乐文化缺乏创新与突破
芦笙不能吹奏半声音阶,也不能进行转调这些问题一直都是存在的,这无疑限制了其在音乐专业化道路上的发展。因此,需要更多专业人士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良芦笙的音位排列和形制,解决这些问题。且在完善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和新颖的芦笙音乐曲目。
5、湘西芦笙音乐文化的传承主体不断流失,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三个方面可以分析其原因。一则:湘西地区生产力低下,经济较为落后,人民群众迫于生活无奈,只能去到发达地区打工挣钱,因此,能留在村寨里学习演奏芦笙的年轻人十分少。二则: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喜欢流行曲,民族音乐对其吸引力不够。另外:很多新一代的侗族人不会说侗语,看不懂侗族文字,更谈不上理解侗族芦笙音乐了。三则:侗族少数民族的音乐大多是含蓄的,而现在的青年人则更偏向于开放,热情,直抒胸臆的音乐作品。这样的情况下,侗族芦笙音乐的传承出现了危机,为了使其世世代代流传下去,需要制定政策来解决这一突出的矛盾。
6、外来游客的增多和商业性的加强,湘西侗族芦笙音乐文化受到了负面影响和冲击 这些年来,湘西的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湘西侗族大寨,了解其民族文化和特色。一方面来说:拉动了此处经济的发展,使侗族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另一方面来说,由于经济科技及文化的高速发展,电脑,电视,vcd,手机,无线网络等高科技进入到农村的家家户户,农民们的经济观念不断增强,文化和生活的观念便慢慢发生质的改变。芦笙音乐本来在侗族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绝对重要位置,而如今却逐渐被其它媒介所取代,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
7、湘西侗族芦笙音乐文化的知名度较低
湘西是湖南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城市,而侗族居住片区的经济更为落后,交通更是十分不便,因此人们对其认识和了解甚少。虽然早在50年代,芦笙就走出了国门,去到苏联和波兰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以其独有的民族特色和优美的笙声惊艳了在场观众,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和高度赞赏,掀起了一度的“芦笙热”。可是现在的人们又有多少真正认识和了解芦笙呢?似乎在生活中甚至是舞台上,我们都很少能看见芦笙表演,只有去到侗族旅游区或是电视节目讲述相关专题时,才能涉猎一二。
8、有关湘西侗族芦笙音乐文化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现在能查阅到的关于湘西侗族芦笙音乐的文献和资料甚少,研究和探索它们的学者和专家也较少。虽然,随着芦笙文化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对此也有了一些理论研究。但仍然仅有《侗族文化概论》,《侗族芦笙文化初探》,《侗族芦笙略论》等少有的一些丛书,从中只可以粗略的了解到有关侗族和芦笙文化的发展状况,但这对于侗族芦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远远不够的。
芦笙音乐与湘西侗族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精神寄托。但是,芦笙音乐它不仅仅只属于侗族人民,它更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属于我们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员。面对湘西侗族芦笙音乐文化的现状,作为新世纪的音乐学习者,我们有责任去改变现状,保护并传承它们。 (责任编辑黄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