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高考真题考点专题汇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5 13:43: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高一历史高考真题考点专题汇编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二专题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 1.(2011年江苏高考16题)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答案】D 【点拨】根据所学,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本题材料所述 正反映了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极大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选D项,其他ABC三项说法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

2.(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2题)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 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得知关键语意是城市的工人、水兵等到农村征粮,体现余粮征集制。从材料中“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可断定指的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反映了苏维埃政权面临的粮食危机(而采取的“余粮收集制”经济政策),故正确的答案应 为B。 测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量目标: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考试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分析:把题干材料与选项对照,也许学生很容易做出选B的判断。但要讲清理由似乎 不易。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从选项与材料的相关性程度看,选B。算不算理由?另有一个捷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1917)――列宁格勒(1924)――圣彼得堡(1991),从同一个城市名称的变化出发可以迅速排除C、D。内战导致粮荒,粮荒引出余粮收集制,其目的是巩固困难重重的新生政权,故A排除。 3.(20 07年高考江苏单科20题)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来源:学科网]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D 【点拨】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是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的。

4.(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22题)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答案】B 【点拨】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苏联建设没有对外资本的依赖,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

5.(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29题)一个历史事实可以有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经济全球化――西欧一体化――欧元启用 B.《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光荣革命 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答案】A 【点拨】题干中明确指出事件之间有等级或层次,B选项中光荣革命后为了限制国王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的权力,相继通过的《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C选项中,应该这样描述,1917年十月革命后 ,苏维埃俄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经过国内战争和新经济政策的国度,从20年代中期起,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选项中,三大战役是二战后不同战场的转折点,并列关系。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考试内容:英国革命;苏联的现代化道路;反法西斯战争;经济全球化。分析:BD容易排除,C项中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苏联现代化道路上的两个阶段,是并列关系,不符合题干要求;只有A项符合。

6.(2009年广东高考22题)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D 【点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列宁所讲的“尝试”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2008年广东高考22题)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苏联历史上曾经发生下列地名变更:( ) ①彼得格勒→列宁格勒②沙皇村→儿童村③勃列日涅夫→卡马河畔切尔西④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 A.②①④③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点拨】1924年列宁逝世后, 彼得格勒改名列宁格勒;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推翻沙皇专制统治,1918年沙皇村改名儿童村;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过错进行批判,甚至抹杀斯大林过去的功绩, 1961年斯大林格勒改名为伏尔加格勒;1982年,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被迫下台勃列日涅夫改名卡马河畔切尔西应发生在其后。由以上各地名变更历史事件的排序,故选A符合题意。

8.(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34题)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