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产生原因及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8 18:56: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困生的产生原因及转化策略研

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一)研究的背景: 1、时代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由于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及学生自身原因,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缺乏信心,对学习会失去兴趣,发展滞后,成为“学困生”。“学困生”虽然在班级里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成为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因素。抓好对“学困生”的教育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2、现实的需要:

我校学生生源比较复杂,其中不乏外出打工人员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家长的文化素质层次不齐,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等多方面的原因促成了我校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在各个班级中均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学困生。其中数学学困生所占比例较大。这些学生普遍厌倦数学学习,对别人缺乏信任,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甚至成为名符其实的后进生。轻者自暴自弃,重者惹事生非,甚至发展成为流失生,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加强对“学困生问题”的研究,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教育策略,

第1页 共6页

促进学困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当前我校面临的最实际、最紧迫的问题之一,也是教学实践给教育理论提出的一个严峻课题。

(二)研究的意义:

中学生的智力差异不是很明显,但在数学学习的信度、态度、方法等方面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关注数学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他们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想。因此,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是必要和可行的,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个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的都应努力探索和积极实践的。

二、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一)研究目标: 1、调查分析学困生,找到学困生的成因。

2、确定学困生的类型,根据不同特征探索学困生的助学策略。

3、学困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得以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4、教师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秀学生与学困生的结对帮扶策略得以有效验证和完善,并形成一套学困生助学的理论框架,为学困生转化提供实用的经验。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困生学会交流、合作与讨论,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沟通情感,取长补短,使每位学困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优化其学习方式,培养其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旨在通过教师、优秀学生对学困生学习方法指导

第2页 共6页

和一定形式的辅导,使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学习成绩等方面有所提高。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师、优秀学生对学困生助学策略的实践探究。

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学困生转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特别需要老师有信心、恒心和爱心。积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2、“分层教学”的研究;为了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益,考虑到学困生客观上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层目标教学法,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制订高低不一的教学目标,这里包括近期学习目标、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并及时反馈信息,了解他们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查清主要症结,对症下药,避免再次分化。对于学习主动、积极进步的学生应有不失时机的加以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困生转化。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在这种情绪下,大脑异常活跃、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当他们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老师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开小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们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专心听讲,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勇气。 三、理论依据学困生,泛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心理水平,知识水平,情感意志等方面与同龄学生有一定距离

第3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