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子服饰特点浅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17:28: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唐代女子服饰特点浅析 A Brief Talk on The Feature of Women’s Garments in Tang Dynasty

关键词:唐代 、服饰、女子服饰

Key words: Tang Dynasty、Garments 、Women's Garments

中文摘要:唐代女子服饰雍容华贵、百媚竞呈:女子着男装、胡服的盛行、坦露肌肤以展示女性人体美等等这些在今天看来极其开放的着装方式,及其所体现出的服装服饰文化特点,无一不折射了大唐文化的广收博采、平等容物,也充分体现了政治明通开放、经济高度发达、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大唐气象。

Abstract: The women’s garments in Tang Dynast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gance and a variety of beauties。 The dressing styles of women’s being dressed in men’s clothes, the popularity of minorities’ garments, exposing some parts of their bodies to show its beauty, which are very open even in modern society, unexceptionally mirror the mass absorbency and equal acceptability of the culture of Tang Dynasty; they also reveal the air of enlightened politics, developed economy and frequently communicative culture in Tang Dynasty。

每一时代的服饰,特别是女子服饰,都是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反映。唐代女子服饰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深层韵味——开放大度、雍容华贵、多姿多彩,和唐代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一样,值得尊重。

一、唐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女子服饰所携的异彩纷呈是诸多方面总体的折射和投影。

在唐代各国各民族间人民往来比较频繁,各国文化交相呼应,其中服饰文化亦是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唐代

1

服饰,特别是女子装束,不仅为时人所崇尚,也使得今人为之叹服。这里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其色彩非浓艳不取,各种鲜丽的颜色争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银锦绣,愈发炫人眼目;其款式变化多样,且时尚流行周期短,各种面妆发型与服饰的搭配也是相得益彰,谓为大观。

唐初推行的“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政策顺应民心,促成了社会稳定、经济发达的景象;唐代的文学、音乐、舞蹈、书法和以洞窟艺术为代表的雕塑艺术等等,空前繁荣与昌盛;而服装作为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之一,无论从物质方面还是从精神方面,都绽放着她永恒而极具个性符号标志的光彩与魅力。

唐代疆域广袤,文化博杂,政令统一,经济繁荣,四海连通,与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唐代国策开明,唐都长安在当时的亚洲乃至世界上都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由长安经陆上丝绸之路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在东方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这一切成就了唐代国家“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辉煌地位与尊严,并以其独特的服饰特质,尤其是女子服饰特质成就了唐代服饰的雍容大度,百媚竞呈。

中国一直被喻为“礼仪之邦”、“衣冠之乡”,服饰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长久以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在中国的历代服

2

饰中,唐代服饰尤其是唐代女子服饰大气磅礴,阴柔与阳刚兼备,时至今日,仍然独领那个时代的风骚,古今中外无出其右者。日本服饰史专家认为:“唐代是中国文化登峰造极的时候,制度具备,文化璨然。即如服装一项,周汉时所未能完备者,到唐代都更加完备。”唐代服装特别是女子服饰在继承前代服饰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唐代尚美、开放、兼容的社会风尚的养分,形成了开放大度、雍容华贵、兼收并蓄的唐代女子服饰。

二、唐代女子服饰的特点集中体现了开放大度、雍容华贵、兼容并蓄的着装风格,体现了大唐的青春与自由。这一平等容物、广收博采的大国风范,以其独特的本质特征标榜于中国服装服饰史的史册。

唐代国家强大,人民充满着民族自信心,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由于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作用,使外来异质文化不但不被简单排斥,反而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伴随着这种兼容并蓄的社会风尚的建立,唐代的艺术风格在转变,服饰风格也大致经历了初唐的清新明丽,盛唐的自由开放、雍容华贵,中唐的绚丽多姿和晚唐的细腻奢靡等几个阶段的变化。另外,女子服饰上胡装的盛行、首服的变化、袒露装的出现、女着男装的大胆创举,这些服饰符号的的变化,极具创新意识的着装,出现在礼法森严的古代社会是蜚夷所思的,相对于千年以来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女子受礼教束缚,严格遵循“笑不露齿,站不依门,足不出户,行不露面”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和背叛。唐代开放的女子服饰宛如青春、自由的嘹亮歌声,使整个唐代鲜活起来。并以其生

3

机勃勃的鲜明的服饰特质让后人“醒目”。时至今日,任何一个饱受中华文明浸润的子孙一眼就能分辨出汉、明与唐代服饰、尤其是女子服饰本质的区别。

1、女着男装 开放大气

“女着男装”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不守妇道的表现,因此几千年来极为罕见,而在唐代尤其是开元、天宝年间这一服饰现象却极为盛行,谓为时尚。唐代女子喜着男装,主要是男子常服戎装与半臂,戎装即头戴软脚幞头,身穿翻领或圆领胯袍,腰间系蹀躞带,下穿小口裤,脚穿黑、红皮革靴或锦履。半臂,即半袖短身衣。⑴《唐书·舆服志》里记载:“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 … 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洛阳伽蓝记》里讲“其俗妇人裤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由此可见当时女着男装在宫中、市井都已是常见现象。

女着男装,盖因胡服之启发,因胡人本就男女同装;而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则离不开大唐经济富足,国家极度昌盛而衍生出的宽厚与开放。相互抵牾的儒、释、道学说鼎足而立,是唐代建国立业的理论基础,使得唐人有着前所未有的宽容、宽松、宽厚。尤其具有戏剧性的是武则天称帝,这可能也唤起了女性想要与男子一样有所作为的感受;而佛学宣扬众生平等,恰在武则天时代,这一时期佛学趋于大盛、女着男装现象更为普遍。此着装行为与时代的联系看似疏远,实则密切。

2、胡服盛行 兼容并蓄

4

胡服,并非唐朝才进入中原的,唐人所着胡服,不仅指少数民族的服饰,还包括大量千万里之外的异国装束。唐长安城不只住着汉族人、回鹘人、龟兹人、南诏人,还有大量日本、新罗、印度、波斯、阿拉伯、越南人等等。⑵ 胡服在中原盛行与此有关,唐人尚胡服的一个特点就是女子着胡服者甚多,当然其中不乏游戏与猎奇以博宠幸之因。唐代胡服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来自西域、龟兹,间接则出于波斯影响,特征为头戴浑脱帽,身着圆领或翻领小袖衣衫,条纹卷口裤,足蹬透空软底锦靿靴,出行骑马必戴帷帽。后期则如白居易新乐府所咏“时世妆”形容,特征为乌蛮椎髻,眉做八字低颦,脸敷黄粉,唇注乌膏,影响实出自吐蕃。⑶

胡服的盛行与胡舞的盛行有关,更深层次的原因则与唐代实行的开放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代在对待异域文化上的政治策略一直不自觉地表现为交融吸收、欣赏把玩而多于排斥,这使得当时的长安城到处充满了新奇和异样,五花八门的语言、各具特色的服饰、民风、民俗交相涌现,令人目不暇接,政府不仅不反对人们效仿反而加以大力倡导,一时间异域文化在此大放光彩、互相融会,并最终汇集成盛唐绚丽多姿、雍容大度的文化艺术洪流。

3、裙装坦露,展示人体美

唐诗中有不少歌咏女子体态的句子:“粉胸半掩疑暗雪”,“胸前如雪脸如云”等等。初唐时宫中渐渐流行低领露胸的服饰,在盛唐时风行,且民间也纷纷效仿。《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长裙提至胸前袒露胸背、裸臂、仅披纱罗的着装形象,就是最典型的“大袖纱罗衫”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