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2:41: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③政策资源充足性。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经济资源、权威资源;
3. 公共政策以外的因素: ①目标团体对政策的态度。②执行机构之间、执行机构与目标团体之间的沟通。 ③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 ④其他社会、政治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如社会舆论、精英分子等对政策执行所持的态度, 政府组织结构状况等
五、公共政策的评估
(一)政策评估的概念和意义
1..政策评估的概念。政策评估:是利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按照一定标准和程序,系统收集相关信息,对政 策过程、政策绩效进行分析判断的行为。政策评估目的在于调整、修正政策和制定新政策。 2.政策评估的意义:①是衡量政策绩效的基本手段 ②是调整、修正、延续终止政策的重要依据 ③有利政策资源的配置 ④是政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的必要途径。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
①效果指标:效果指政策达成预期效果的程度,可能产生正、负两面。 ②效率标准:效率指政策产出与所使用成本间的关系。
③公正标准:政策执行后导致相关社会资源、利益及成本公正分配的程度 ④政策回应度:政策实施后满足目标社会团体的需要、偏好或价值的程度 ⑤生产力标准:是衡量每项公共政策是否符合社会基本发展方向的根本标准。
(三)政策评估结果的处理方式 :1.政策方案调整 2.政策方案持续 3.政策方案终止 4.政策方案重组
第三节 公共管理的执行与控制
一、公共政策的执行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公共政策执行指履行公共政策、实现公共目标、完成计划任务使之达到公共 事物间协调发展实现最大效果的过程。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
1.自觉性原则:要求执行者对公共事务的正确认识和敬业、乐业的精神以及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2.持续性原则:指公共管理就其总体和全过程而言,是综合性和非短期行为,需要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才能 逐步实现远期目标,必须持之以恒。
3.准确性原则:指对于势在必行的的公共事务,与其迟疑观望、徘徊不前,不如当机立断、雷厉风行。同 时,在错综复杂的公共事务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环节,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4.协调性原则:指在公共管理执行中,诸事必须环环紧扣,互相促进、互相协调。另外,要利用社会各种
监督机制,以使执行能按政策、按计划进行。
5.相对强制性原则:执行必须做到令行禁止,不得变相抵制;依法办事,以社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6.时效性原则:指执行一定要讲究实效。但不能只注重形式,首先要为社会公众谋利益。 (三)公共管理执行的特点
1.执行的政策性:在政府和社会之间、各团体之间都要遵循政策和公共规则,执行者要有很强的政策观念。 2.执行的自觉性:指如果切实可行的公共事务,就应当要求行之有效,并且在执行时提高自觉努力的程度;执行者自觉检查自我行为是否符合政策规范,是否朝着目标、计划和决策的方向前进。 3.执行活动的规则性:公共管理执行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则,执行活动要求法制化、制度化。 4.执行活动受执行人员素质的影响
公共管理人员是否忠于职守,奉公守法,是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直接影响公共管理执行效果
5.执行的综合性:指现代公共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其执行要求全面和全过程保持高度协调,个别、局部的不平衡会影响全局和全过程。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全面配合,加强各学科的协调,力求不让一个工作环节影响整体的质量和进度。 (四)公共管理执行的模式 1.自上而下的执行模式:
①公共管理组织大多为行政组织,行政组织为集权、层级和金字塔形的,上下级之间形成指挥与命令的关系,上级负责政策制定,下级负责执行。
②该模式讲究科学管理的精神强调功能分工、监督管理、命令统一、专业分工层层节制和依法办事。缺点是过分重视中心而忽视边陲。 2.自下而上的执行模式
①该模式强调应该给予基层官员和地方执行机构自主裁量权,使之能够适应复杂的政策情境。
②优点是它促使我们正视执行过程机关组织之间的互惠性与裁量权;促使我们重视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利益协调。缺点是过分重视边陲而忽略中心。
3.渐进模式。①林德布罗姆提出,其基本思想强调公共管理决策中的保守倾向,新的政策被视为就有政策 的变种。②显著优点是稳定、失误较少;缺点是缺乏创新
4.理性模式:一般表现为渐进模式的反面,该模式力图了解社会中现存的所有价值取向,选择社会价值、 成本效益最高的政策;关注的重点是能够改善公共政策的政策。 (五)公共管理执行的手段
1.行政干预:指如果公共管理属于行政组织范畴,则可以以国家权力为基础,强调垂直领导关系,从上到下,利用行政组织来实现对公共组织部分工作的领导、组织和管理目标,具有控制、制约、协调社会各地区、各部门行政管理目标的功能。
2.经济手段:是指按经济运行规律的要求来管理公共事务的一种方式。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使其活动符合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目标。
3.法律手段:指以法律为武器,根据法律活动的规律、程序和特点实施公共管理。按行政执法所作的分类,主要有行政决定、行政检查、行政强制执行和行政处置。
4.奖励与惩戒:指按相关规定和执行标准,对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者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以及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5.行政诱导:指使用非强制手段使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对象自觉自愿地从事政府所鼓励、公共社会所需要的工作或活动。其方式有启发教育、劝告说服、建议协商、标榜典范和舆论抑扬等。
(二)公共管理的控制
(一)公共管理的控制目标
公共管理的控制目标就是在公共管理活动中,通过控制过程要达到的目的;控制就是为了保证公共组织目标的实现。要实现其控制目标,应从以下方面下手:
1.对公共管理者的控制:①监督其是否按照计划要求执行,对出现的偏差立即就纠正②制定出科学评估体系,以制度化的方式来规范其行为。③对违反者予以惩罚,优秀者予以奖励 2.对公共管理资源的控制:主要手段是财务监督、预算和支出的控制等。
3.对公共管理信息的控制:保障信息传递的安全、准确、畅通,且过滤一些错误、虚假信息。 4.对组织绩效的控制:科学评价、衡量组织的效能、效率和效益。 (二)公共管理的控制过程(三部分)
1.确定标准:即评定成效的尺度。类型:①时间标准②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标准③行为标准④绩效标准 2.衡量绩效:①收集有关公共组织绩效的信息,公共组织的效果与评价标准作比较,准确描述公共组织的 工作状况。②对公共组织的工作状况进行分析、比较并作出评价结论。
3.采取管理行动①修订评价标准②纠正行动:实施新公共管理策略;调整公共组织结构对公共管理者进行 人事调整、培训等③维持原状
第七章 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
第一节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一)战略管理的概念
战略管理:是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确立和调整组织长期目标,整合组织资源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一系列决策与行动。 弄清与战略管理有密切联系的3个概念。
1.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注重对组织外部环境的观察与分析,确定与调整组织的战略目标,制定出一个较长期的组织战略计划。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战略规划关注的是制定恰当的决策,而战略管理侧重的则是战略结果的产生:市场、新产品、新技术。”
2.战略管理与非战略管理。战略关注总体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战略管理是集中组织所有资源来达成组织战略目标的决策与执行活动。非战略管理只涉及总体目标中的部分目标的实现。
3.战略管理与功能管理。战略管理关注组织长期性整体目标和远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功能管理则注重内部管理,偏向于整合系统内各部门的功能组合,强调职能内容和部门分权,对于组织目标并不重视或者只关心短期的具体的目标,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战略管理的特征
1.全面性:战略管理超越了各部门的日常管理活动,更为重视组织整体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各具体职能部 门进行协调整合,集中全部资源来实施战略管理。
4.长期性:战略管理的远景规划是在外部环境变化和组织内部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形成的, 着眼于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问题,目标具有长期性。 3.方向性:战略管理是对组织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蓝图的构建。
4.目的性:战略管理不仅是组织内部成员了解组织发展目标和自身所处位置,也通过对外宣传明确的组织 意图,使外界了解、理解组织,加强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和沟通。
5.统一性:通过对多种目标进行协调和妥协,达成总体一致的组织整体战略目标,避免了因为目标模糊和 冲突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6.重大性:战略管理的制定与调整不是经常进行的,只有在遇到外部环境或组织内部系统状况发生重大变 化,组织面临重大问题和挑战时才会进行。
7.主动性:战略管理所有步骤都体现着主动性。主动搜集外部环境信息;主动影响外部环境变化等
二、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一)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产生的背景
1.对公共部门的批评和政府角色的调整。科层官僚制的僵化要求公共部门角色转换; 2.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和全球化的影响。灵活弹性的管理模式;
3.科技变革与进步为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信息化冲击; 4.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成熟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技术方法可移植性的增强。 (二)公共部门战略的类型
根据社会要求公共部门采取行动的压力(环境的平静或动荡)和公共部门组织的外部回应度(积极行动或者消极行动)的不同,可以将公共部门战略分为 8 种类型。
1.支配者型战略。强调用行动应对快速出现的新需求,极少考虑对合法权威的回应。运用强制力自由选择行动需要,无需对其行动负责。
2.指导者型。增加对重要需求的回应度,属于中等到高等的行动取向战略,对其行动承担中等程度的责任。
3.造势者型战略。研究每一个信号,以确定行动是否有保障,不断公告将要采取的行动,但不能对问题进行定性,也没有对问题进行优先顺序排列,结果日常工作被大量不重要的问题充斥,想做的事情与能做的事情之间有相当差距,事实上很少将这些行动付诸实施。
4.适应者型战略。与造势者型战略同属低行动型战略,但适应者战略在问题议程上注入更多行动成分,通过一系列行动管理其所熟悉的局部环境,因此相对积极,使其在相对平静的环境中仍是有效战略。 5.流浪者型战略。如组织处于平静环境,面临环境要求也很少,就有可能采取流浪者型战略,这是偷懒型的战略,组织目标模糊,人员无所事事,基本没有行动。
6.官僚型战略。只为非常明确的需求采取适度的行动,只依赖常规和标准程序采取行动。在平静环境中这是最低限度可以被接受的战略。
7.妥协者型战略。实行这种战略的组织面临明显的行动需求,在组织资源有限情况下按照对顾客需求的优先排序分配资源,其战略变革具有一定的长期性。
8.共生者型战略。最主动的战略。由于所处环境和社会需求的急剧变化,共生者战略要求加强部门组织间的合作,通过建立统一的机构或部分职能的让渡来整合职能部分重叠的不同组织,满足顾客突然发生急剧变化的需求。
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实施 :实施过程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三阶段。
(一)战略规划1.战略规划:是在环境分析基础上拟定战略的过程,是将战略意图转化为战略决策的过程。目的在于明了环境对组织的重要影响,并指导组织对环境的变迁作出反应,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好的战略计划包括: ①战略范围;②资源分配;③本身战略范围的机会和威胁、④最佳协调作用,使资源配置和竞争优势相互协调。 2.战略规划的步骤
①达成初步共识,组成战略管理团队即战略管理小组。通过三步发挥作用:
一、搜集信息和理念;二、综合信息和理念三、抉择。注意阶段转换中根据标准确定行动优先程度。 ②构建组织理想。政治权威网络和众多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形成公共部门的环境背景,导致公共部门目标模糊不清。以理想代替目标帮助管理者在这种环境中正确引领其组织。
③进行环境分析。战略管理注重组织环境分析评估。环境分析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对组织内部形势和外部环境的系统分析,掌握公共组织内部优势和劣势,了解公共部门外部的机会与威胁。 ④确立战略议程。确立议题处理的先后顺序。需要定期检查修正战略议程,保持动态性。
⑤制定备选战略。以SWOT分析为基础,考虑组织理想的前提下,提出具体处理战略议程每个议题的行动方案。常采用渐进式战略,在机会和威胁间取得平衡。 ⑥作出战略抉择。综合比较选择最优。
战略管理环境分析评估方法:SWOT分析。目前战略管理与规划领域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其主旨在于通过了解本组织的优势和弱点,抓住组织外部的机会,规避组织外部的威胁,从而制定行动战略的方法。 经过SWOT 分析,一个组织可以有不同的战略匹配和选择。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