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生平及其理论(推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 8:30: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维果茨基

一、生平概况

维果茨基,列夫·谢苗诺维奇(1896—1934年)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学教授,普通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病理心理以及艺术心理等方面许多著作的作者。

维果茨基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雅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他对心理学有浓厚的兴趣,读了许多心理学、语言学和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著作。他开始在戈麦尔做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1924年被邀请到莫斯科工作,先后在心理研究所、H.K·克鲁普斯卡娅共产主义教育学院、第二莫斯科大学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或教学工作,1934年因患病逝世,终年38岁。

维果茨基在苏联心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一些研究与观点对以后苏联心理学和许多心理学家(如A.H·列昂捷夫、A.P·鲁利亚等)影响很大。他在苏联心理学中最先提出所谓“文化历史论”。这种理论认为,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人的一切高级心理过程(言语、思维、逻辑记忆、随意注意等)都是在活动中发展和借助语言实现的。语言具有社会历史的根源。它最初在人的共同活动中形成,以后变成个人心理的工具。人借助这个工具,能够思维并可以随意地控制自己行为,能使心理过程具有间接的性质。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论,承认人的心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是正确的。在教学和发展问题上,维果茨基认为,教学的大纲和方法,应当不仅符合儿童已经达到的智力水平,而且应当符合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布置给儿童要完成的作业,应当符合他们智力发展的水平,这样才能促进他们智力的不断发展。显然,这一观点也是正确的,而且至今仍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维果茨基对心理学的很多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1925年,他针对行为主义与唯心主义心理学所导致的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危机,发表了“意识是行为心理学的问题”的重要论文。他明确指出“忽视意识问题就给自己堵塞了研究人的行为这一相当复杂问题的途径。”如果“把意识从科学心理学中排除出去,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旧的主观心理学中的二元论与唯灵论。”这是他后来之所以从事高级心理机能研究的中心思想。

1929年,他发表了“儿童期高级注意形式的发展”一文。文中引用了许多实验,证明外部的中介方式在高级注意形式的形成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这种高级注意的发展中,这些中介形式便为内部的组织形式所压缩。

其后,维果茨基著述了《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一书。这是他创立文化历史发展论的最主要的著作。他在这本书中详细地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与中介结构的理论观点以及他对高级心理机能进行研究的基本原则与途径。他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历史主义原则引进心理学,指出必须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低级与高级的心理机能),这是有意义的。

在维果茨基逝世后的几个月,出版了他的最后一本著作《思维和言语》。在这本书中,他对皮亚杰1923年出版的《儿童的语言和思维》的观点进行了评述。他首先肯定了皮亚本在儿童的言语和思维的发展理论上的贡献,但是不同意皮亚杰关于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他曾与他的学生、同事列昂捷夫与鲁利亚合作,对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的功能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证明自我中心言语在儿童活动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儿童的活动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是引起儿童自我中心的言语的主要因素。它是为解决困难服务的,是形式上的外部言语与功能上的内部言语的结合。这种自我中心言语通过外部言语—>自我中心言语—>内部言语的图式,逐渐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它可使儿童在周围环境中的定向与调节自己的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维果茨基的这些观点在当时国际心理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以后,皮亚杰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自己的观点作了一些修改。维果茨基在这本书中还对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他提出的“双重刺激法”,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

看来,维果茨基对心理学的理论,对思维和言语以及概念形成等问题进行了很多有成效的研究。他制定了研究各种不同心理过程的新方法。他在心理研究与教学工作上反对唯心主义,以发展的观点研究心理,主张用实验法研究概念形成并证明词、教学在形成科学概念中起主要作用等等,这是可贵的。他认为,思维和言语等的发展是由外部向内部转化,值得进一步研究。

维果茨基的著作很多,共发表过一百八十多篇,其中有几本专著。他的著作在苏联国内外影响较大。有的著作在美国与我国均有译本。他的主要著作有:《儿童心理发展问题》(1929-1934年);《高级心理机能发展史》(1931年);《心理学讲义》(1932年);《思维和言语》(1934年)等。在1956和1960年,苏联先后出版了他的两本选集:《心理研究选集》、《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ogotsgy,1896—1934)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

重要性。他主要探讨了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全面论述了思维与语言、儿童的学习、教育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一)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为了和行为主义的S—R理论及格式塔主义的直觉主义的心理学划清界限,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以此来说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的,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因此,人的心理与动物相比不仅是量上的优势,而且首先是结构的变化,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

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在人类适应自然和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具而改造自然的作用的思想,维果斯基详细地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和中介结构的看法。工具的使用引起了人类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而不再像动物那样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是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维果斯基提到的工具有两个层次: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物质生产工具指向外部,它引起客体的变化;语言符号系统则指向内部,影响人的心理结构和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及语言等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发展的情况取决于他们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

2.心理发展观

在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及其特征进行详细论述的基础上,维果斯基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的发展有四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