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初探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0:30: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初探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中医把糖尿病归属于消渴症的范畴,最后总结了治疗糖尿病辨证的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 中医药疗法 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57-01

糖尿病(DM)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由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等因素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各种器官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和衰竭。逐渐出现全身性、进行性、慢性消耗性、并发症多的终身性疾病。临床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尿有甜味或伴有血糖、尿糖增高。传统中医把糖尿病归属于消渴症的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有记载:“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而为消渴。”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明确指出消渴病具有尿甜和体重减轻、消瘦的典型症状,并将消渴病按“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下消”三消论治。 1糖尿病分型、诊断标准、病因病机

1.1糖尿病分型主要包括: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其

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

1.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ol/l,餐后2h血糖≥11.1mol/L。 1.3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1.3.1病因

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 1.3.2病机

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程日久,耗伤元气,可导致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瘀血阻滞等多种病理变化。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化火,消烁肺胃阴津发为消渴。劳欲过度,素体阴虚,复因房室不节,劳欲过度,损耗阴精,导致阴虚火旺,上蒸肺胃而发为消渴。 2治疗原则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合理调整血糖浓度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糖尿病具有终身伴随性,故患者多需终身服药。中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疗效。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认为对糖尿病的治疗应扬长避短、择症施治[1]。虽然中医的降糖速度不如西药快,但其注重对机体的整体调整,在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调节气血、筋脉以及机体功能等,故可取得更为明显的疗效[2]。并且能改善并发症的症状,运用调节脾胃功能失调等方法。病程日久,可三消同病。本文以我院近年来糖尿病的用药规律和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

析,旨在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一个参考。 3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重在辨证论治,可分为肺胃燥热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肾阴亏虚4个类型,具体如下:

3.1.肺胃燥热证:症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量频多,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数。常见于糖尿病早期。

治疗方法:清泻肺胃,生津止渴。

代表方药:增液汤加味。生地黄15g,玄参15g,麦冬15g,知母15g,黄连5g,石斛15g,芦根15g,花粉15g,黄芩15g,甘草5g。随症加减:烦渴引饮,气短乏力,脉洪大者,加西洋参10g,石膏30g,以益气养阴,清泻胃火;多食易饥者,加黄芩12g,栀子10g,以助清胃泻火。若口音无度者,加五味子15g。

3.2气阴两虚证:症见口干唇燥,尿频量多,或尿浊如膏,神疲乏力,汗出气短,心悸失眠,怔忡健忘,五心烦热,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常见于糖尿病中期。

治疗方法:益气养阴,补脾滋肾。

代表方药:生脉散加味。党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5g,生地黄30g,黄芪30g,苍术10g,玄参15g,丹参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