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理论综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0:31: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自体心理学理论综述 1自体心理学的概况

自体心理学是现代精神分析理论流派之一,它的理论框架及临床应用由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台译汉斯?赫特)在二十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芝加哥提出,至今仍作为精神分析治疗的一种当代形式在持续发展。在自体心理学中,咨询师所作的努力是通过替代性内省(vicarious introspection),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经验来理解来访者,并把解释(interpretations)建立在对“自体(self)”这一人类精神核心的理解之上。

自体心理学的主要概念有共情(empathy,也译作“神入”)、自体客体(selfobject)、镜映(mirroring)、理想化(idealising)、另我/孪生移情(alter ego/twinship)和三极自体(tripolar self)等。

虽然自体心理学也承认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某些关于驱力(drive)、冲突(conflict)和情结(complexe)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情况,但是它用一个完全不同的框架去理解这些概念。

与弗洛伊德认为人主要是由本能驱动的不同,自体心理学是站在对人类充满同情的人文立场来理解人性的。认为人是有自尊的人,强调早期亲子关系对人自尊、价值感、独立性的塑造。人性中的自恋需要在科胡特的经典观点中被充分揭示和接纳,他提出自恋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它是人类生命意义及创造力的源泉,是一种自我珍惜的主体感受,它应该被充分尊重。同时,自体心理学关注的是,在自恋包容和同调的基础上“恰好的挫折”和修复的作用,因为原始自恋只有被恰好的挫折修正后才能够产生社会人际的适应性结构。所以潜意识到意识、情感的矫正经验两大技术,构成自体心理学临床工作的中道。

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的平衡。

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自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以来,擅长且详细描述关于前语言现象的问题与处理的两个精神分析理论。

2海因兹·科胡特生平

科胡特1913年出生于奥地利一个犹太人家庭,但已被同化,因此对犹太人身份并不认同,母亲喜欢社交活动,常将科胡特交给仆人和家庭教师照顾,科胡特是家中独子,幼时未上过公立学校。其父是军人,一战时曾服役,后在科胡特24岁时去世。科胡特十分注重个人隐私,因此关于他早年的成长经历的资料极少。且他对于如何让自己展露于大众之前显得非常注意,总是衣着适宜,且注重饮食和健康,有长年跑步的习惯,即使是晚年患了慢性白血病,这件事身边也鲜

少有人知道。

1938年,德国纳粹占领奥地利,弗洛伊德被迫离开首都维也纳,科胡特在车站送别弗洛伊德后不久,也因其犹太人身份而被驱逐出奥地利,此时的科胡特已经获得了维也纳大学的医学学位,在英国逗留一年后,在好友鼓励下,前往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在神经科主任理查德·李希特门下担任住院医师,后转向精神分析学院学习精神分析,于1958年开始在学院担任教职和分析师。

从1958年一直到60年代晚期,科胡特一直在精神分析学院教授精神分析课程,两年一期,课程的内容主要在强调精神分析理论建立的演进过程,颇受欢迎。他曾经担任美国精神分析学会会长(1964-1965),以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副会长(1965-1873),西格蒙·弗洛伊德档案馆的副馆长(1971-1981),以及奥地利科学院的成员,也曾获得奥地利政府颁发的荣誉十字勋章,与辛辛那提大学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

1971年出版《自体的分析》之后,其理论受到精神分析界的质疑,称其违背精神分析理论,并被芝加哥学院精神分析审议会投票除名,于是科胡特不再从事公开讲学。

虽然柯胡特的理论被大部分与他同一时代的精神分析学家冷酷地否定,自体心理学却逐渐在年轻一辈的精神分析师和以分析为导向的心理治疗师之中传播。科胡特认为,虽然他的理论著作多是来自于他所治疗的案例,但是他的学说还是需要收集充分的个案病史来加以说明及支持。因此。在较早之前他开始撰写《自体的分析》这一书时,便开始与一些有兴趣的年轻分析师逐章研读这本书,其中有吉多、高柏格、巴斯克以及伍尔夫等人。之后这些人中大部分成为自体心理学忠实的支持者和传播者。

1978年第一届自体心理学年会在芝加哥顺利召开,之后一直延续,1981年科胡特过世,在此之前,它一直积极参与年会相关事宜,在柏克来举行的第四届自体心理学年会上,科胡特发表了他最后的演说,三天后,于芝加哥逝世。

3自体心理学的起源

我们将自体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分为两个时期:科胡特时期(起源)和后科胡特时期(发展)。

科胡特时期自体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可简单归纳为三个阶段:传统阶段—转变阶段—激进阶段。(彭媛 简述自体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3.1传统阶段

早在1958年科胡特放弃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神经学住院医师职位,转向精神分析学院学习之前,科胡特和精神分析的渊源就不浅,科胡特出生于弗洛伊德的故乡奥地利,且与弗洛伊德同是犹太人,1938年都为躲避德国纳粹,先后离开维也纳,科胡特曾去车站送别弗洛伊德。想必,精神分析的种子早就在他的心里埋下,并终于在芝加哥大学发芽开花,且于60年代中后期萌发出自己的精神分析新芽——自体心理学。

若想要全盘了解科胡特思想的演进,就必须如科胡特般熟悉传统佛洛伊德的理论,并能将之整合推展才行。 对此,我们可以通过科胡特在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的一系列演讲中讨论弗洛伊德理论的课程内容来进一步了解。他的精神分析课程从1958年一直到60年代晚期,两年一期,课堂主要通过诡辩的方式进行,颇受学生欢迎,被称为“精神分析先生” (Mr.Psychoanalysis)。

此时的科胡特尚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理论,遵循着传统精神分析的理论治疗个案和教授学生。但是他认为精神分析理论并非如当时一些精神分析学会所认定的是固定不变的知识体系,而是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正如弗洛伊德随时间而发展出新的心灵模式。他不赞成当时北美分析师那种认为求变就是离经叛道,唯弗洛伊德是从的风气,因此他告诫自己的学生,用开阔心胸从各个角度审视这门学科。

他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强调精神分析理论建立的演进过程。他认为精神分析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0-1920)以安娜·欧到约瑟夫·布洛伊尔处寻求治疗为开端。弗洛伊德发展出他的基础观念《本我》、《潜意识》、《婴儿式性欲》。

第二阶段(1920-1937)弗洛伊德发展出“本我-自我-超我”心灵结构的观念。

第三阶段(1937-1958)此时精神分析的焦点在“自我ego”的结构,功能及防御机制。

第一年探讨第一阶段内容,第二年探讨二三阶段的内容。科胡特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逐渐明晰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3.2转变阶段

科胡特提出狭义的自体心理学,以1971年出版《自体的分析》为正式形成标志。

在临床实践中,科胡特发现了大量传统精神分析不能解释和治疗的个案,他的个案并不接受他的理论解释,这让科胡特的思想产生转变。尤其他的一位明显具有俄狄浦斯精神病理的女性患者,一再对他的刻板化理论解释无动于衷,并一再要求科胡特认真倾听她在说什么,科胡特于是决定停止诠释,而用充满共情及开放的态度去倾听他内在的经验,自体心理学于是诞生。

1965午12月科胡特第一次发表了论文《自恋的形式与变形》( Kohut,1978h , vol. 1),在两年后,科胡特发表论文《精神分析学派对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治疗》( Kohut ,1978h , vol. 1)这个时期科胡特的作品已经预示了自体心理学这分支的出现。科胡特的第一本著作《自体的分析》出版后,被认为与传统精神分析相背离,而遭到同行的质疑和排斥,但这本书在年轻一代精神分析师和读者中获得了广泛赞同。

3.3激进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