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重点复习题参考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4:28: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原子论的基本思想。

答:原子论最早是由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的,伊壁鸠鲁又对原子论有所发展。他们认为物质结构是不连续的,由为数极多的原子构成。原子在物理上不可分,性质相同,只在形状、大小、重量、排列、位置不同,。原子是不可毁灭的,运动时原子的本身的永恒属性。 古希腊的原子论是从关于宇宙的全面哲学理论中推导出来的,以基本的物质微粒的运动来解释宏观经验现象,通过少数基本假定来统一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以实现科学理论的统一性,为现代科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以下仅做参考)

原子论:原子和虚空作为存在和非存在,都是构造自然万物的本原。原子是构造万物的基本粒子,虚空为原子提供位移运动的场所。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第二,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第三,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其他版本,仅做参考)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刘金玉老师课件) (1) 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

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 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

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 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

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 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

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

(5) 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

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 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

创造者。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宇宙是一部机器,由惰性物体组成,绝对静止,时间永远以等速流逝,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物体的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机器的自然图景与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认识:

(1)机械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宇宙是一部机器,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承认自然是物质的。时间永远以等速流逝,与物体运动无关。

'.

.

(2)决定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机器的运动和规律是由外在的理智强加给它的,物体运动变化的原因和结果是一一对应的,只要知道物体运动的初始状态和边界条件,利用牛顿力学定律及其方程就可单值地确定物体任何时刻的运动状态。

(3)还原论。还原分析的方法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研究自然的主要方法,它把整体归结为所有部分的线性叠加,把复杂事物还原为简单事物,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简单机械运动形式。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其本质特征是唯物论的、还原论的、机械决定论的和形而上学的。

首先,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器,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其次,形而上学性。这是与当时经验自然科学所运用的还原分析方法密切相关的,它把整体归结为所有部分的线性叠加,把复杂事物还原为简单事物,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简单机械运动形式,这样只能得到各个部分的共同属性,而不是原有对象的整体性。还原分析方法给人们留下了孤立、静止、片面、绝对地看问题的习惯。

最后,不彻底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社会实践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这种观点导致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13-14

答: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科学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提供了前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文学方面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1755年,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论》提出天体的星云演化假说,指出了太阳系不可避免的毁灭,在僵死的机械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道缺口。41年后,拉普拉斯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更详细的星云假说,为辩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基础。

(2)地质学方面 地质“渐变论”:1830年,赖尔出版《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层以及植物、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这个学说与有机物种不变假说不相容,同时对“灾变说”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3)物理学方面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耳等人通过各自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指出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无机物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

电磁理论:1865年,麦克斯韦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中揭示了电、磁和光的统一性,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又一次理论综合。

(4)化学方面

尿素的人工合成理论:1828年韦勒用氰酸与氨合成了尿素,打破了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的界线。 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而呈现周期律的变化,并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把各种元素联系起来。

(5)生物学方面

细胞学说:动植物由细胞组成,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线。

生物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生物演化的连续性,以自然科学的众多事实彻底驳斥了神创论。

4、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16

答: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是完整规定和描述系统的基本因素。

(1)组分与结构间的关系。组分是系统结构赖以形成的基础和物质承担者,组分的性质、种类和数量基本规定了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从而决定着系统的结构。同时,结构对于组分具有相对

'.

.

独立性,结构一旦形成还会控制、约束、支配组分。

(2)环境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功能是系统对环境产生某种作用的能力,系统的环境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得以实现的条件,边界的性质将会影响系统的功能的发挥,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

(3)组分和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系统的组分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组分的性质、种类和数量通过结构直接决定和支配系统的功能。系统整体的功能是组成元素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

(4)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功能规律;——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5、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答: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

(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关系。整体保留了要素单独存在时所具有的某些属性,在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某种共同属性,对于这些属性的可以量度的方面表现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2)在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又存在着质的间断性与量的不守恒性——非加和性关系。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会造成部分中旧质的消失而在整体中产生出新质。由部分构成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突然消失,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这就是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或非加和性原理。 6、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21

答:生态自然观的观点: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和他们生存的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人类通过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具体来讲: (1) 人是自然中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是同属于一个共

同体的,生态系统及其成员应该成为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人类必须自觉地用伦理对自己改造自然的行为加以约束,把影响自然的行为限制在既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亦有利于维护其他物种的生物权利范围内。

(2) 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自然界的多样性证明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人类应

该保护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完美性。

(3) 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自然的关系。生态系统是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

统一整体,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价值准则。

生态自然观的特征:

(1)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是由其组成元素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2)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不是生态系统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人与其他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平等的。

(3)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人类只是生态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整体利益高于部分利益,从长远来看,只有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类这个子系统的利益才有保证。

(4)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完整与繁荣,人类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以下仅作参考)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有人类及其他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生态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

'.

.

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7、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西方有哪些基本理论?31

答: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到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历史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演变过程,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中提出了对科学的见解。

(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18世纪,哲学家康德提出了科学是一种知识系统的见解。科学属于知识范畴,但科学只是知识的一部分,是知识的较高状态。局部的经验、行家的判断等零碎的知识还不是科学。 (2)科学是产生知识的实践活动

保加利亚学者伏尔科夫强调,科学的本质,不在于认识已有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即是一种科学生产。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所谓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家的所作所为,就成为科学的一种简单的定义。 (4)科学是一种方法

科学是人类求真的一种认知活动、方法系统。科学家遵循和运用这套方法取得科学成果。 在历史上,英国哲学家培根最早认识到科学方法是科学本质特征。他说,“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 (5)一种生产力

马克思的科学观: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6)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

科学的累积性是指一切有限的科学成就都存在于整个科学事业之中,成为整合科学理论中的一部分。

(7)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

科学是构成人类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的势力之一。 (8)科学还是一种文化

这是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指出科学既是知识生产又是精神的创造,它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文化。强调考察科学的文化本质与价值。

科学的本质特征:

科学是求真、求实的活动。

A、就科学活动的成果而言,科学是由概念、规律和理论等组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具有通用性、共享性。

B、就科学活动本身而言,科学是一种以探索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探索性、创造性、预见性。

C、就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而言,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具有一般生产力的特点。 8、技术的本质特征。32-33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技术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技术的本质特征:

(1)技术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

.

技术是对自然规律的运用。技术的目的总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技术的应用明显地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教育、民族传统等社会条件的影响。 (2)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的统一

技术的主体要素是指人类在技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活动能力,包括经验、技能、技术知识和理论。技术的客体要素主要指以工具、机器设备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行技术要素。技术在本质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能动关系,是人对自然界有目的性的变革。 (3)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

作为活动方式的技术手段,除了物质因素外,还有精神因素。人类在运用技术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同时还改变着自身,特别是使人所特有的思维能力得以不断的变化。

(以下是参考) 技术的本质特征:

(1) 自然性和社会性。技术作为人用来延长他的自然肢体和活动器官的自然物,是客观自然界的一

部分,这就决定了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同时,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

(2) 物质性和精神性。正是由于技术同时具有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它才成为物质和精神之间的中

介,起到了有物质变精神、由精神变物质的桥梁作用。

(3) 中立性和价值性。技术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其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与技术的现实

价值的统一。技术的内在价值与现实价值不是绝对分开的。

(4) 主体性和客体性。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人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主体要素有重要

作用,技术还是精神向物质转化、知识向物质手段和实体转化的过程,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别等)的统一。

(5) 跃迁性和累积性。技术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

技术的跃迁性。新技术出现后,原有技术在主导技术的影响下经过改造提高,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累积性。

9、理解技术自主进化理论的基本思想。(本题答案不确定,整理内容来自《当代自然辩证法导论》p263)

答:根据技术自主进化理论的解释,一方面任何一项技术发明都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产生的,不是突如其来的,而且这一发展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性到多样性的过程。技术发明是一种建立在许多微小改进基础之上的技术累积的社会过程。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如技术创新或技术选择,都是在各个社会环境中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10、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37-39 答:科学发展的模式:

(1) 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归纳主义认为,科学研究是通过程序去发现一般原理,科学进步则是先

前的理论归并到后一个范围更广、概括性更强的理论中,科学的发展就是科学理论数量的不断增多,是量的积累和增加。

(2) 波普尔的证伪模式。证伪模式是在反对归纳主义递进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发展不是知识

数量的缓慢递进,而是不断被证伪,从旧理论到新理论的变革过程。

(3) 库恩的范式理论。库恩指出新旧范式在逻辑上是不相容的。科学的发展是“新理论抛弃并取代

了与之不相容的旧理论的革命过程”。库恩反对归纳主义递进模式和证伪模式,他认为科学发展应该是按照“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的模式进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