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训练卷(一) 教师版-教学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5 13:21: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陕西省宝鸡中学

2019-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单元训练卷

地 理 (一)

号位注意事项:

座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封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密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号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场不考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订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读我国局部地区方言区分布图,完成1~2题。 装号证1.对图中方言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考准A.有一定的面积范围 B.划分指标多样 只 C.区间界线明确

D.区内没有差异

2.与我国北方相比,南方方言区种类多,分布范围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

卷 ①气候 ②水源 ③地形 ④历史 名姓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此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影响。图中方言区占有一定的 面积范围;划分指标是语言,指标单一;区间界线不明确;区内有一定的差 异性。北方多平原,人们之间交流较为便利,经历史影响形成语言较为单一;

级班

南方地区多山,地形阻隔,彼此间交流不便,经历史影响形成众多的南方言。第1题,图中方言区占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划分指标是语言,指标单一;区间界线不明确;区内有一定的差异性。选A正确。第2题,北方多平原,人们之间交流较为便利,经历史影响形成语言较为单一;南方地区多山,地形阻隔,彼此间交流不便,经历史影响形成众多的南方言。选C正确。

【答案】1.A 2.C

读某区域模式图,回答3~5题。

3.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4.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 B.②区水上流失而积广大 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 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

5.关于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 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解析】第3题,东经120°,北纬40°大概就是我们的祖国首都的位置,东经105°大概穿过东川地区,①是西北黄土高原西延,②是黄土高原,③是华北平原,④是祖国西南,⑤是南方,⑥是东南沿海地区。梯田层层稻花香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草原茫茫牧牛羊位于我国的内蒙古高原;翠竹青青有人家位于我国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山歌阵阵采茶忙位于我国的西南地

第 1 页

区。第4题,据上题判断,①区温带落叶阔叶林破坏严重;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⑥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③区土壤盐渍化普遍。第5题,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②区河流主要补给水源为雨水;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⑥区河流汛期长,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答案】3.D 4.B 5.C

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据此回答6~7题。

6.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是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

A.纬度差异巨大 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很多地形区 D.整体状况区别明显 7.两地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是( )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的农业都已经进入成熟时期

B.太湖平原的农业已经进入成熟时期,吐鲁番盆地处于发展初期 C.太湖平原已经进入衰落时期,吐鲁番盆地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 D.太湖平原农业正在蓬勃发展,吐鲁番盆地正处于转型期

【解析】第6题,每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的整体状况区别明显,故属于两个不同的区域。第7题,分析两地的农业发展,可知两地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都已经进入成熟时期。 【答案】6.D 7.A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符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完成8~9题。

8.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地形 9.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有利于防涝 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古村寨位于谷地地形中,结合指向标,谷地呈南北走向,没有明显的迎风坡差异,东西两侧山坡的热量、光照、降水差异小,不是影响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A、B、C错。吊脚楼依谷地山坡建设,坡度陡,建设难度大,数量少,密度小。坡度小,易建设,数量多,密度大。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D对。第9题,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①对。依山而建,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对。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潮且通风透气,不是防涝,③错。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④对。B对,A、C、D错。 【答案】8.D 9.B

10.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列地区与种植农作物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 )

A.洞庭湖平原——春小麦,油菜、水稻 B.四川盆地——甘蔗,水稻,甜菜 C.松嫩平原——春小麦,大豆,甜菜 D.山东半岛——水稻,花生,橡胶

【解析】第10题,春小麦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故A错误;甜菜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故B错误。橡胶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故D错误。 【答案】10.C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

成11~12题。

11.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1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解析】第11题,读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对应的是长三角区域,故选D。第12题,江南水乡的形成主要与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相关,长三角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足;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缓,分叉较多,因此河道密集,传统出行方式为船,故选B。 【答案】11.D 12.B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如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完成13~15题。

13.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地形 14.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 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某游客中秋节去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见到的农业景观与下列诗句最吻合

的是( )

A.家家打稻趁霜晴 B.新雨山头荔枝熟 C.小麦登场雨熟梅 D.梨花淡白柳深青

【解析】第13题,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读图可知,图中河谷北侧地势相对较低,数量多,而南侧地势高,数量少,导致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地形,故选D。第14题,吊脚楼的修建是就地取材,位于河谷地区,依山而建,室内冬暖夏凉,①对。层层落落的分布,可以获得较多的太阳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对。底层架空是为了便于修建,而不是为了防涝,③错。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④对。故选B。第15题,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盛产水稻,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A对。荔枝为热带水果,B错。C项为小麦将熟的时候梅雨也开始了,中秋节时节梅雨季节已过,且梅雨主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C错。梨树为我国暖温带树种,在该地不宜种植,D错。故选A。 【答案】13.D 14.B 15.A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如修建水库、引水灌溉等。读下面两幅图,完成16~17题。

16.判断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a.土壤水增多 b.库区蒸发量增大 c.蒸腾加强 d.植被覆盖率增大

A.acbd B.bdac C.adbc D.adcb 17.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