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4:09: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4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

2014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

一、填空题

1、 茹志鹃 1958年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深受读者的喜爱,声名鹊起。 2、 《党费》是王愿坚最获读者好评的小说。小说主人公 黄新 是一个远走它乡了无音讯的红军战士的年轻妻子。

3、 写于1958年的《 “锻炼锻炼” 》是十七年时期赵树理最引人注目的短篇小说。

4、 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围绕 赵树理 小说《三里湾》和《“锻炼锻炼”》中的“中间人物”问题,文坛曾有过较大规模的讨论和争论。

5、 马烽 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50年代后期主要创作有短篇小说《我的第一个上级》、《一架弹花机》、《三年早知道》等。

6、 西戎 的小说代表作《赖大嫂》,写一个自私自利的农村妇女赖大嫂的养猪史。小说一发表就引起非议,被认为是写“中间人物”的“标本”。

7、十七年时期, 孙犁 的主要作品有中篇《铁木前传》、长篇《风云初记》和短篇《秋千》《石猴》《吴召儿》《正月》《春歌》等。

8、中篇小说《 铁木前传 》是孙犁十七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小说描写了乡村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两个家庭的故事。

9、 孙犁 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共三集,于1951至1963年陆续出版。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在这场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农民军人形象。 10、《 青春之歌 》开始创作于1950年,1958年问世,是杨沫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因写革命时代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和奋斗历程,曾在当代文坛产生很大的影响。

11、 林道静 是《青春之歌》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也是整个当代文学史中内涵比较真实、细腻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

12、 梁斌 的小说《红旗谱》,1957年出版,反映了农民革命由自发反抗到有组织的斗争的历史进程。

13、《红旗谱》的突出成就之一就在于塑造了 朱老忠 这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农民英雄形象。

14、 柳青 的长篇小说《创业史》在当时被誉为是一部反映我国农村互助合

2014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

作运动的“史诗性”的“纪念碑式”的著作。

15、《创业史》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故事发生地是陕北一个名叫蛤蟆滩的山村,主人公是一个名叫 梁生宝 的退伍军人。

16、小说《创业史》中塑造最为成功的形象是 梁三老汉 。小说对他的描写活细节真实,性格特征很充分,他是一个勤劳、务实、耿直而又思想守旧的老一辈农民形象。 二、名词解释 1、《百合花》

是1958年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茹志鹃。这篇写战争的小说避开慷慨悲壮的战争场面,将主要笔墨用于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出当时战争题材作品所罕见的清新、隽永的风格。 2、《青春之歌》

是50年代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作者杨沫。小说以杨沫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描写了青年知识女性林道静背弃自己生长的家庭,走上革命道路的全过程。小说因写革命时代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和奋斗历程,曾在当代文坛产生很大的影响。小说于1959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影响更为广泛。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林道静、江华、余永泽等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 3、“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是赵树理及其追随者马烽、西戎、胡正等人形成的一个创作群体。他们在50年代中期以《火花》杂志为主要园地,作品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反映农村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竭力追求小说的平民化、大众化和地域性特色,带有鲜明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山西地方色彩,刻画了不少性格鲜明的农民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批评界将这一创作群体命名为“山药蛋派”或“火花派”。 4、“荷花淀派”

由于孙犁小说广泛、深远的影响,从50年代初开始,他就受到一批年轻作家的刻意模仿和追随,评论界称之为“荷花淀派”,得名于孙犁40年代发表的成名短篇小说《荷花淀》。除孙犁外,该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还有刘绍棠的《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从维熙的《鸡鸭委员》、韩映山的《作画》等;他们大多描绘冀中人民的生活变迁、民情风俗、英勇斗争和纯美心灵,描绘白洋淀、北运河、冀中平原优美的自然风光;在风格上追求诗的意境和散文的韵味,强调文学

2014春浙江大学《中国文学(4)》课程离线作业及答案

的现实主义品格而又在其中渗透着浪漫主义气息,在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荷花淀派”是否形成,在80年代初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孙犁本人并不承认这个流派的存在。

三、简答题

1.《百合花》艺术特色

①构思上独辟蹊径,避开了慷慨悲壮的战争场面,将主要笔墨用于女性视域对战争以及战争中的生命与心灵的理解,呈现出当时战争题材作品所罕见的清新、隽永的风格。 ②纯洁鲜明的人物形象,注重人物的心灵和情感的“诗化”,使笔下的人物如山野的“百合花”一样圣洁、纯朴。

③截取生活横断面,用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转达内心的律动;结构布局上起承转合,前后呼应。

2、 《“锻炼锻炼”》艺术特色 写于1958年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是十七年时期赵树理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小说中出现了叙述人与人物双重视点,呈现出叙述人视点(话语层面)和人物视点(故事层面)里的两种文本事实。在文本潜在的话语中,流露出对“小腿疼”、“吃不饱”这些可怜农村妇女遭遇的同情。话语层面和故事层面的分裂,正是这部小说引起争议的原因,也是赵树理介入文学的双重身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在作品中的直接反映。 3、 赵树理小说的独特思想意蕴

①强调文学的功用性,力图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既宣讲党的政策又反映农村现实问题的双重功能。其小说涉及到了农村方方面面的问题,如农业合作化、集体农庄,落后人物的转变,封建习俗迷信的根除等,如《三里湾》、《“锻炼锻炼”》等。 ②所塑造的“中间人物”是对现实主义的深化,是对农民形象的丰富性开拓。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围绕他小说中的“中间人物”问题曾有过较大规模的讨论和争论。

4、赵树理小说的大众化特征

A.根据农民的欣赏习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写小说,故事有头有尾、首尾呼应、情节完整,一般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和经历,然后紧紧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