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项目公示内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0:34: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项目公示内容

申报类型 自然科学奖 项目名称 龙门山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汶川地震相关活动断层研究 推荐单位 南京大学 项目简介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四川盆地的接合部位,是研究我国大陆内部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的关键地区之一。南京大学贾东教授研究团队自2000年在龙门山地区开展相关研究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汶川地震国家“973”项目、国家重大油气专项和中石油科技攻关项目的资助下,聚焦该区域构造变形研究已持续18年之久。2000~2007年期间,主要完成了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研究工作;2008~2014年期间,针对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发震断层以及相关活动构造开展了研究工作;2015年以来,主要开展了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机制和构造应力场转换的研究工作。本项目主要研究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机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活动构造的三维建模和定量解析以及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为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构造变形规律和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和认识,并且服务于四川盆地地震灾害评估和油气勘探开发。 本项目主要创新点及其科学价值: (1)揭示了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与相邻四川盆地的构造变形特征及盆山关系。具体包括:确定了龙门山北段与南段的中新生代构造在几何学和变形时间上的差异性;厘定了川西晚三叠世与白垩纪末-古近纪两期前陆盆地及其演化过程;首次发现了四川盆地浅层薄皮逆冲构造之下存在裂谷盆地,明确指出了此类深层隐伏裂谷盆地是一个富有油气勘探潜力的新领域。该项成果成为国内外龙门山冲断带和汶川地震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文献之一。 (2)建立了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从深层发震断裂到浅层地表同震变形的二维和三维构造模型。突出成果表现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地下同震构造模型揭示出先存断裂对同震破裂的控制作用;明确指出龙门山南段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这一推测被2013年发生于龙门山南段的芦山地震所证实;芦山地震的地下构造解析和建模揭示出发震断层为一条龙门山南段山前隐伏逆断层;确定了成都平原邛西构造的活动性与古地震事件,阐明了邛西构造与山前隐伏断层之间的联系,进而重新评估了龙门山南段及相邻四川盆地内部的地震危险性。 (3)确定了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新生代构造变形规律和机制。主要反映在:精细刻画了北东向大邑和熊坡构造被上新世晚期近南北向断裂所切割的三维活动构造体系,揭示出龙门山南段挤压构造应力场从北西向转变为近东西向的现象;造山楔体的砂箱物理模拟实验成功再现了龙门山冲断带主要断裂的空间分布和几何形态,发现主要断裂的分段活动特征与现今地形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揭示出先存地形载荷是控制断裂活动非常重要的动力学因素之一。 本项目系列创新性成果同行引用及评价: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7篇(包括JGR-Solid Earth 2篇,Geology, EPSL, AAPG,BSSA,JSG各1篇, Tectonophysics 3篇等),总引用1365次,他引1182次,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8篇代表性论文已被引用564次,他引471次,被著名国际地学期刊Nature Geoscience他引4次, EPSL他引9次, Tectonics他引33次,JGR-Solid Earth他引22次,GRL他引5次。其中单篇论文最高他引205次,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完成单位及完成人数量自行增加本页表格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 单位名称: 南京大学 对本项目的贡献:该项目由南京大学独立完成,负责整个项目的计划和实施。汶川地震几十秒钟的剧烈变形与青藏东缘数百万年来的快速隆升之间存在何种联系是国内外大陆动力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南京大学在龙门山新构造和汶川地震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系统揭示了龙门山和四川盆地构造形态、地壳缩短率以及构造演化过程,成为汶川地震之后了解该区构造的重要基础文献之一;建立了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的三维构造模型,推进了研究从二维向三维,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为龙门山地区相关科学问题研究提供了准确的几何参数,还为汶川地震科学钻探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发现了龙门山山前邛西和大邑两条南北向活动断层,计算得出该区晚新生代断层滑移速率和地震复发周期,重新评价该区构造活动性;揭示了龙门山及青藏东缘新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的转换和先存地形对构造发育的控制作用。这项研究不但对研究青藏东缘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还为龙门山地区地震灾害、活动构造的评估以及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参考,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7篇,其中SCI论文26篇(包括Geology, EPSL,JGR-Solid Earth等)。共培养了13名博士生,17名硕士生,其中2名硕士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奖,1名本科生获得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此外,南京大学还负责组织科研人员申报和参与项目研究,申报研究成果。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贾东 排名:1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南京大学 完成单位:南京大学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先后获得1993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地体构造)、199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塔里木盆地)、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塔里木盆地)、教育部2001年度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库车前陆冲断带)、2006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西部前陆盆地) 本人对本项目的主要学术贡献: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汶川地震国家“973”项目、国家重大油气专项和中石油科技攻关项目的资助下,聚焦研究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已持续18年之久。2000~2007年期间,主要完成了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研究工作;2008~2014年期间,针对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发震断层以及相关活动构造开展了研究工作;2015~2016年以来,主要开展了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机制和构造应力场转换的研究工作。对发现点1-3 均有突出贡献,是代表作[1][2]的第一作者,代表作[3-8]的第二作者,代表作[1-4][6-8]的通讯作者。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李一泉 排名:2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南京大学 完成单位:南京大学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本人对本项目的主要学术贡献:建立汶川地震同震断层三维几何学模型,研究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构造特征与同震破裂之间的关系,推断龙门山最南段具有潜在地震危害性,该成果被后来的芦山地震所证实;结合三维建模和库伦应力变化模拟探讨芦山地震发震断层地下构造几何形态和破裂之间的关系,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之间的关系,通过库伦应力计算进一步对震后龙门山地区进行地震危害性评估;在建模理论技术方法上,实现了三维实体建模,通过应变恢复和古地磁研究典型弧形断层传播褶皱盐井沟背斜的几何学和运动学机制,进而探讨该区新生代以来应力方向的转变。对发现点2-3 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代表作[3][5]第一作者,代表作[2]的第二作者,代表作[2][4][6-8]的共同作者。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王毛毛 排名:3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河海大学 完成单位:南京大学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2014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Grant-in-aid基金 本人对本项目的主要学术贡献:确立了龙门山和四川盆地的典型活动构造的三维结构模型和活动性。利用地震反射剖面和钻井数据建立了龙门山南段活动断层相关褶皱的三维模型,并获得了断层活动性、生长地层样式、褶皱变形机制和断层滑移率。结合重新定位的余震数据和地震反射资料构建了2013年芦山地震的孕震构造模型,揭示出龙门山山前隐伏断层系统第四纪活动性证据,为评估区域地震灾害评估做出了重要贡献。利用断层面积和潜在地震震级和平均位移量之间的经验关系推断如果山前隐伏断层及其它四川盆地活动断裂共同发生破裂将会对四川盆地造成严重的地震灾害。对发现点2和3均有重要贡献,是代表作[4][6]的第一作者,代表作[2][3][5][8]的共同作者。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陈竹新 排名:4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完成单位:南京大学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本人对本项目的主要学术贡献:基于野外地质考察、二维和三维地震反射剖面以及钻井数据,开展了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变形时间以及地质结构的研究。明确龙门山冲断带南、北分段特征、几何学结构及其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差异性。揭示了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以及相邻川西盆地地下地质构造形态、地壳缩短率以及构造演化过程。相应的研究成果发表于AAPG Bulletin、地质学报等期刊。对发现点1有重要贡献,是代表作[1]的第三作者,代表作[8]的共同作者。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李志刚 排名:5 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山大学 完成单位:南京大学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本人对本项目的主要学术贡献:通过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中-南段彭州、大邑和邛西背斜区三维地震解释和构造建模,辅以浅层地震解释和2008汶川地震同震滑移结果,限定出南段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