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5:42: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董伟义

来源:《商情》2010年第26期

【摘要】本文论述了浙江海洋学院石油化工学院就业总体情况,提出了思路和对策,对各大高校就业有很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就业 问题 对策

一、2010届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1.毕业生就业率

在校就业指导处的悉心指导和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辅导员、班主任的协同努力以及毕业生的支持配合下,截至到8月27日,我院一次就业率为98.09%,签约率为 98.09% 。在全校各二级学院中一次就业率名列第二,签约率名列第一。石油化工学院2010届毕业生共157人,其中A06储运41人、C06储运(1)39人、C06储运(2)34人、DO7储运43人。共签约154人,无应聘,未就业3人。

2.各专业就业情况表

从表中看出:浙江省内尤其是舟山地区仍是毕业生的首选,在舟山地区就业的人数占到了就业总人数的25.97%,宁波地区也是毕业生流向较为集中的地区。而省外一方面来的单位少,另一方面这些地方的发展空间和宣传力度及影响力都不如省内,所以毕业生去的很少。

石油行业来说,女生相对适应性较差,单位用人需求量较少,特别是民营企业尤其明显。单位用人需求量男女比例大致在4:1左右。 8.举办专场招聘会和信息收集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为2010届毕业生举办专场招聘会(包括小型专场招聘会)共31次,参加应聘毕业385人次。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 201条,举办用人单位宣讲会22次数。 9.需求与供给比情况表

学生就业154人,从事石油行业的有126人,专业对口率为81.82%。 10.优秀毕业生去向情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省优秀毕业生共4名,校优秀毕业生9名,都被国有大中型企业录用,现在用人单位表现突出,受到所在单位领导好评。

二、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自2009年9月以来,我院针对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院领导亲自挂帅,高度重视,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院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纳入学院重要的议事日程。

根据我院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院领导多次召集有关人员开会研究就业工作,并于去年下半年就制订印发了学院就业工作计划。学院制订了明确的奖励制度,较好地调动了班主任和毕业生的积极性。

2.积极收集需求信息,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1)尽早安排,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周到服务。在2009年下半学期,我们就开始为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准备,对全院应届毕业生进行全面的情况调查。同时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的填写发放工作,使毕业生有充裕的时间联系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并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省、市和学校举办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主动与各地市和社会企业加强联系,了解各地市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推荐毕业生,达成用人意向。此外,院领导通过(下转第2页)

(上接第72页)全院教职工大会等形式发动本院教职工积极为毕业生联系就业单位。 (2)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作用,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广泛收集需求信息,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在院领导带头并支持下,辅导员、班主任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主动与以往接受过我院毕业生的单位加强联系。

3.以学校就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着“巩固就业率,提高签约率”的总体思路,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对上交的非正式(应聘)就业协议一一查明有无变成正式协议的可能。

4.坚持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公开,毕业生需求信息公开,毕业生就业情况公开,做到择优推荐,尽力为广大毕业生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5.通过邀请专家进行就业专题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并结合实际情况,多次召开毕业班会议,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上岗,再发展”等良好的就业和择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心理。

6.辅导员、班主任平时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生活及心理情况,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注重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在催讨就业协议书的过程中,能注意方式方法。在就业工作中赢得了毕业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7.及时掌握本院未签约学生的情况和动向,联络和督促毕业生签约,并及时与就业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做好班级通讯录,方便联系,沟通,整班建立QQ群。

8.辅导员、班主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配合学院一起做好就业工作。

9.协助学校做好学生与就业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的回收工作以及学生离校后的就业推荐和改派工作。

10.对有成绩不及格,可能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进行预警,安排专供复习的教室,帮助联系任课老师,进行必要的辅导。使学生能按时拿到毕业证书,为其就业创造条件。

11.充分依托就业分协会和科创中心,经常开展与就业有关的活动,配备专门的就业资料阅览室。每班有就业联络员,组织对就业联络员进行培训。 作者简介:

董伟义,浙江海洋学院石油化工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