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7:20: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专题1:梭伦改革

课标要求

① 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② 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③ ③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第1课 走向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

(1)梭伦改革背景:

①公元前7世纪,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政治上,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平民与贵族尖锐对立,内战一触即发。

②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提出改革呼声。 2、梭伦改革的措施和特点(2)梭伦改革的措施和特点: 措施作用特点颁布解负令,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保护了债务人平民的财产和利益。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维护了富裕工商业者的利益。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削弱氏族贵族权力,维护富裕工商业奴隶主利益,是一种中庸政策鼓励发展工商业按财产资格划分公民为四个等级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公民大会、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3)梭伦中庸思想在改革中的体现:

梭伦使工商业奴隶主以第一和第二等级而获得掌握政权的机会,把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对贵族也并非彻底的打击,因为贵族以其财产仍可列第一和第二等级,只是他们的特权受到削弱,不能再独占政权了。

他给与平民的政治权利却是有限的,反映了他的改革始终保持着他自以为荣的“中间路线”。他自称既遏制富人的贪婪,又要抵制穷人过分的欲望。“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这句话就贴切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

(4)梭伦改革的影响:

积极: 缓和了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局限:①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②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③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第 1 页 共 16 页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

(1)确立——克里斯提(梯)尼改革 (2)进一步完善——伯里克利改革

(3)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积极性和局限性)

积极性:①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的民主政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②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群众负责,受社会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④创造了灿烂的希腊文化与科学。

局限性:①男性公民的民主,其他的妇女、外邦人、奴隶没有民主。 ②选举的不科学性导致民主制的最终夭折和衰落。 选举的不科学性

(1)选举表决方式的原始性。抽签选举和举手表决在雅典民主中占有绝对的地位,许多政府官员都是由此产生。其随意性与幸运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盖过民主的实际意义。我们不能抹去举手法在直接民主中的实际作用,但选举人的正当权益,尤其是不受干扰的表达自己意愿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

(2)选举不能尽才为用。在抽签选举中公民不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来选择自己胜任的职业,忽视了不同公职之间的特殊要求,也不利于公民特长的发挥,这不仅不能有益工作效力,甚至适得其反。苏格拉底就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因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作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

3.雅典民主制的内容和特征

(1)雅典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的根本在于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是雅典城邦民意普遍表达和集中的最高形式。

(2)官吏产生的途径。公民从全体公民中选举官职,这种选举可通过抽签方式进行;任职资格没有财产的限制,任期时间比较短。

(3)监督官吏制度。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最严重的手段。 总结:

专题2:商鞅变法

课标要求:①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②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③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春秋时期的改革

春秋时期,从整体看,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到上层建筑,因此,战国时期变法的根本任务在于上层建筑领域,要废除世卿世禄制。

2.战国时期的改革

战国时期特点: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筑,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背景

(1)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必然性)

第 2 页 共 16 页

(2)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3)商鞅个人条件:商鞅来秦,并阐述法家富国强兵、变革政治的主张,体现了改革的精神。 2.改革的内容 (1)军事方面 ①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提高军队战斗力兵源得到可靠保证②严肃军纪③严格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2)经济方面 ①废除井田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 ③统一度量衡 3、政治方面探究——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3)政治方面 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①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②什伍连坐制度③轻罪重刑 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国君分封制诸侯国君县制地方县吏诸侯国官吏4、思想文化方面(4)思想文化方面 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对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3.商鞅变法的结果 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1)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 ”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2)结果:①不但沉重打击旧贵族,发展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②商鞅被害后,新法并未被废除。 第 3 页 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