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18:10: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是因为人既具有动物性的一面,有物质需求,也有功利性需求,但让我们超越动物的,是我们内在的精神性需求,如果精神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成为无根之萍、不系之舟,无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正是人类对自我价值的不懈追求,才让生命变得丰盈美丽,而这是外在的物质无法到达的境界。
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大众对一个人的看法,通常离不开金钱地位权势,这成了虽非约定但俨然俗成的评判标准。城市的霓虹晃花了眼睛,迷惑了人心,为师者亦凡人,灵魂同样经受着试炼和拷问。
一灯如豆,四壁清辉,有人在灯下思索。师者若无魂,教育则空心。书生多意气,常怀百岁忧。在浮华喧嚣的当下,我们应当如何重建教育的精神宇宙?
一、生本教育之我见
郭思乐教授,以“教育走向生本”开篇,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享受成长,享受成功。这是生命最美好的一种品质,因为它呼唤生命前行、发展和提升。它曾经鼓舞过秦皇汉武,鼓舞过比尔盖茨,鼓舞过囊萤映雪的读书者,也鼓舞过烈日下观察小小黄鳝洞冒出的泡泡儿不愿离去的一个小学生。生命自觉是学习中最积极的因素,让人享受学习、享受自己。
试想一下,彼时彼刻,一个德国旅客埋头阅读,罗姆人则旁若无人地大声喧闹。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前者强调克制,后者鼓励自由,而不同的教育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当我阅读着《教育激扬生命》,回顾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我猛然发现,我几乎就是行走在父母当年为我规划的人生轨迹上,我的骨髓和血液里,浸透了父母为人处世的标准,父母之于我的教育,已经扎根在我的生命之中,牢不可破。这就是教育的力量,让我敬畏而感佩。
因此作为教师,思考今日教育之起点,我想不再是“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而是“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样的人生”。在“面向他人的教育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朝向自我的教育”。郭思乐将自己浸入“我向教育”之中,然后捡起一柄“手术刀”即生本课堂,一刀刀划开教育的外壳,再将它的切片放入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生本课堂在各地各学科的实验进程,反思不足,完善理念。
具有灵魂的教育。他批驳现代教育的反智倾向。“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上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看到灵魂。”
倾听着的教育。教育的“失聪”使得教师拒斥、遗忘和漏听了学生的声音,这是教育
过程中“生命的缺席”。倾听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承纳。
可以呼吸的教育。真正的好教育,是能够让学生自由呼吸,且呼吸自在自如的教育。就如同里尔克诗中所言:“童年和未来不再越变越小……丰盛的生命/涌上心头。”
二、生本教育中的学生发展
生本课堂基于大语文观的教育视野中,书中这些文字辅以实验成果做为验证,使之更具有普遍的人文哲思,让每个读它的人都能引起共鸣。这就是教育的魅力,它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每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好灵魂的相遇。夜深人静,思考教育和生本,文化的传承,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对话,让我从这些罕有的灵魂中汲取了精神的力量。学生和老师,如同宇宙星体运行,相互影响和转化。
在我看来,生本就是唤醒内在的生命自觉。
生本课堂,就是在酿一壶美酒,取人文之精髓,得穹苍之哲思,让你的思维穿越时空的阈限,通过课堂上的思维沟通,与他人、与老师自由交谈,与人类的文化传统欣然相接,不经意间便荡涤心尘、浑然忘我,醉在了书香墨影里,醉在了先哲们共醅的陈酿里。尤其是那些被时光不停淘洗却历久弥新的经典,始终会带给读者“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就像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时那样能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像在重温的书。”
三、生本教育中的教师牧歌
很多年前,我读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16岁的霍尔顿被学校开除,他貌似玩世不恭,是现存秩序的反叛者,但他并非没有理想。他想象着悬崖边有一大块空旷的麦田,孩子们在麦田里自由自在地玩耍,而他就站在悬崖边做一个守望者,专门守护那些朝悬崖边乱跑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
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遗憾霍尔顿的被放弃,也感佩于他对自己、对理想的不放弃。当我如今阅读《教育激扬生命》时,我觉得郭思乐的教育理念不期然与“守望者”契合。教师不就是教育的守望者吗?课堂是嬉戏的麦田,孩子是童年欢乐的主角。
郭思乐强调教育应呼唤“生命自觉”。再次基础上,细分为起点非零的儿童观、回归本体的研究法、教皈依学的教学观,发展悟感和情感的基础观和回归符号实践的课程观。老师是生命的牧者,追求无为的繁荣,德育要以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为真正基础,评价要有由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在我看来,归纳总结为: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滋养学生生命和自我生命的过程。
我记得在读一本刊物中,说道“作为北大学生的冯友兰,第一次去办公室拜会校长蔡
元培,回来后用‘光华霁月’来形容当时在现场的感受,那是一个浑身充满光辉的人物,由于这个人的存在,整个办公室都被照亮了。”一个有生命自觉地人必定是光彩夺目的,而教育就应当将培养光明俊伟的人,就像精神宇宙中拥有强大能量的恒星,散发出的光和热,隔着遥远的时空,仍然照耀后来人前行者的道路。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教育领域里,但愿多一些如郭思乐这样的守望者。麦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物欲和空虚的深渊。唤醒生命自觉,守的是纯真宁谧的精神家园,望的是明媚璀璨的人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