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 练习题 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0:59: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有人说城市住宅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请根据我国当前城市房地产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 答:第一种参考:

现状:地方政府过渡干预,投机因素过重,泡沫较浓重,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

成因:房地产市场与其他行业相关性大,国家政策支持其发展;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受益,推动其发展;中国老百姓消费观念,保证其发展;市场预期、通货膨胀等,扩大其发展;中国经济区域发展现状,决定其发展的方式。 对策: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改变居民房地产商品消费习惯;遏制房地产投机;平衡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部分人把房地产市场的问题重点归结到开发商身上,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开发商的行为属于市场行为(甚至包括贿赂政府人员),他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些都是市场游戏规则决定的。如果出现问题,是由于政策以及政府管理能力的原因。正如刀、枪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使用刀和枪的人。

第二种参考:认定城市住宅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应当由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来决定。当前我国处于快速经济发展当中,核心目标是实现实现小康水平和共同富裕。由于城市土地的有限性,城市住房的经济属性应当认为主要是消费品,既是要用来满足居民的居住需要。住房虽然具有投资品的特性,例如长期保值,每年有折扣,可以升值交易,但是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下,应当保护它的消费品属性、限制和打击把住房作为投资品的行为。

2.什么是GDP,有人说GDP指标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产出潜力的核心指标,你认为如何?结合学过的内容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1)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2)不对。城市开放系统,仅用GDP指标不能反映城市经济的潜力,城市基础产业的生产产量指标反映城市的经济产出潜力。

3.有人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宜由私人和民营业资本参与进行,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简要谈谈你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制的看法。并阐述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目标。 答:

(3)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国城市化不断加快,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已经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民间投资参是城市基础建设重要融资渠道之一,吸引民间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单一的投资模式,难以满足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需要,其次容易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腐败滋生、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服务水平停滞不前,由私人和民营业资本参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灵活和公平。

(4)思路是,坚持政府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平衡;根据经济属性分类确定具体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地,西方国家将城市基础设施划分为公共物品特征突出的非经营性设施和公共物品特征较弱的经营性设施两大类;按照“受益者负担”的基本经济原则实施有偿使用制度;

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⑴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实行企业化经营走向市场 ⑵拓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渠道

⑶城市基础设施的合理定价与收费:二段定价法、高峰定价法

4.有人说城市土地的价格决定了城市住房的价格,由于土地的价格高,所以城市住房的价格高,你认为是这样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对。根据经济学理论,是城市住房的价格决定了土地的价格。目前我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以土地价格高为理由提高住房价格,是错误的。我国城市目前房价高,有多方面原因,除了经济增长和市民要求改善居住环境的正常要求外,还有住房开发结构、炒房、涨价预期、哄抬房价、超前豪华开发等不正常因素。[结合实际论述]

5.有人说,不论什么样的城市,城市的产业结构都应当是三、二、一结构,城市第三产业比例越高,经济越发达。你认为如何?

城市最佳产业结构要考虑哪些问题?

答:不对,不同的城市其产业结构是不同的,城市第三产业比例的上升应当建立在第二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论述]

产业结构合理化要从三方面考虑:

1.指横向产业结构--由相邻的产品链条组成。

2.指纵向产业结构--由主导产品的上游产品,和深加工,或者组合的终端产品构成。

3.合理的产业结构就是以上俩个方面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符合兼顾现实、有利长远;相互之间匹配、互促、机动、和谐、增值、效率的要求和优势。这样才符合合理的产业结构的要求。

6.什么是城市基础产业?城市基础产业包括哪些?它与城市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结合桂林的实际谈谈如何规划好、发展好基础产业,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增长?

答:判断城市的基础产业,出发点不同,结果也不同。

举个例子来说,某城市由于大型企业的进驻,其财政收入70%来自于相关工业产业,但从该城市的居民就业情况来看,70%的人口都在从事农业或服务产业。以上的案例,从城市经济增长的角度判断,可以得出工业是该城市的基础产业,但从城市居民生活角度考量,农业是基础产业。

要想弄清基础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需要综合角度考量问题,要看城市的基础产业能否成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否可以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不要为了单一的经济利益,完全不顾环境资源和百姓生活于不顾,发展高收入的产业;也不能因为一味维护现阶段的基础产业而停滞不前,不思考转型。

结合桂林论述:

旅游业已经成为桂林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经济更大的发展,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桂林作为广西的旅游中心城市,不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成为城市的重要经济部门;同时也是旅游集散中心,是地域旅游体系的枢纽点。所以优先发展旅游以及与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力改善城市发展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使各大产业系统能够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体中高效运行,才会使桂林真正成为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桂林的旅游发展应该是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主导的,旨在促进地方国民经济增长的经济活动过程。 一、旅游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直接带动旅行社、饭店、餐饮业的发展,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商贸、交通、邮电、通信、信息、金融、保险、文化娱乐、教育卫生体育等其他产业及城市建设 、环境保护的发展 。因此,一般来说,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会获得较快的发展。

从宏观上来讲,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所以研究桂林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率就可以很好地分析旅游业的地位及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

综观任何一个发达旅游城市,旅游的发展依附于其他产业的繁荣,反过来又促进其他产业的兴旺发达。只有这样旅游业的经营才有深度,才能由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显示出旅游业的强大生命力。因此,跳出旅游抓旅游,大大提高桂林市旅游产业的社会化程度,已成为桂林市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未来桂林的旅游产业要充分发挥关联带动作用和辐射渗透能力,大力推行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区域旅游合作进程;鼓励包括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在内的有竞争实力的新企业的形成;鼓励知名度高的旅游企业与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在业务拓展、关联产业开发上形成有效的战略合作,在产品创新和产业延伸上加强合作;避免旅游圈内部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创建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加大旅游产业与现代科学技术产业的融合与渗透。这样才能促进旅游产业链延伸,加快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组织形式一体化,全面提升桂林旅游的产业竞争力。

7、什么是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人口结构,它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

答:城市人口结构: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照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因素的构成状况.城市人口增长:在一定时期内由出生、死亡和迁入、迁出等因素的消长,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或减少的变动现象。 关系:1.给经济总体发展带来强烈的拉动作用。2.为经济发展带来智力支持。

8、什么是城市经济竞争与区域经济竞争?如何搞好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答:衡量城市经济实力和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以及与其相关的人均GDP指标和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区域经济竞争力,就是一个区域经济相对于别的区域经济的独特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较强的经济增长能力、持续的竞争优势能力。

一、打破地域诸侯经济,下好区域一盘棋。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等,明确不同地区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

二、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各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导向上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特色经济,确定主导优势产业;与区域全局相协调,形成互补经济。 三、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经济提供硬件支撑。

四、建立区域经济协调机构,实现区域战略目标、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区域共同富裕,统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9、城市生产力结构与生产关系结构的主要组成内容?它们的相互作用关系如何?

答:(1)城市生产力结构: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的产品结构,城市的技术结构,城市的经济组织结构; (2)城市生产关系结构:城市的所有制结构,城市的投资结构。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为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p100-p103,第三问有问题)

10、什么叫存量土地和增量土地,城市规划中,怎样处理存量国有土地与增量国有土地的关系?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建立的原因及极其运作的基本模式?具体谈谈中国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现实意义。 答:存量土地:城乡建设已占有或使用的土地。

增量土地:新增土地供给部分,主要通过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供应。

在处理存量国有土地与增量国有土地的关系时,要尽量用土地存量替代增量,就是让土地的增加逐步减少,在城镇化过程中用土地的流量来替代,也就是说增加新的建设用地的时候,要消除一部分旧的建设用地。

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建立是为了解决城市土地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双轨供地”、“多头供地”、城市盲目扩张,耕地大量浪费。

运作的基本模式:

土地收购:据市政府授权和土地储备计划,土地储备中心收购或收回市区范围内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活动。

土地储备:对于进入土地储备体系的土地,在出让给新的土地使用单位以前,由土地储备中心负责组织前期开发和经营管理。 土地供应:对进入土地储备体系的土地,由土地储备中心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土地市场的需求制定土地供应计划,有计划地统一向用地单位供应土地。 意义:

(1)有利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 (2)有利于盘活城市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有利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4)有利于推进城市土地招拍挂制度,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土地市场。

11、通过《城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您得到了什么启示,以后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