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4 1:24: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质量守恒定律》教 学 设 计

王振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课程名称 科目 授课者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本节课承上启下,承接着第三元的化学式、分子、原子等,启领着后面章节的学习。不仅是本节课的重点,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要化学规律,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之前,学生学习了氧气等有关的化学反应,对化学反应中发生的质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及实验能力,学生对学习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节课的内容是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是怎样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为学习化学方程式以及理解化学反应中量的变化打好基础。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和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参与“提出问题→构建假说→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体验实验探究在化学中的应用。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尤其是有气体参与的情况。

1

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化学 教学对象 立人学校九年级(19)班 课时 第一课时 王振(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四、教学思路 从 小实验演示实验: 酒精燃烧,纸张燃烧。引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 的 问题引入,激发学 生的求知 欲 从实验探究 切入,促进 定律的建构 和理解 从理论回归 生活深入, 促进认识高 度的跨越

① 提出问题 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实验方案1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实验方案2 ② 分组实验 实验方案3 应 碳酸钠粉末和盐酸溶液的反应(密闭体系) 碳酸钠粉末和盐酸溶液D实验组 ③ 分组汇报 的反应(开放体系)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与结论,弹屏展示 宏观结论 实验归纳质量守恒定律 模型建构、动画视频探析微观本质 ④解释结论 微观辨析 ①自制汽水 自制汽水,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品尝汽水 ②习题巩固 巩固强化,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③狄仁杰困惑 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和推断元素组成 ④镁条燃烧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分2

现有教材中,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有白磷燃烧、铁钉与硫酸铜、碳酸钠固体与盐酸、镁条燃烧、氢氧化钠与硫酸铜、蜡烛燃烧等体系,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和构建质量守恒观。然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很难在有限的一节课内做多个实验,教师往往疲于赶着一个个实验,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一套大大节约课堂时间,且行之有效的分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型,见下图。

把全班分成不同的实验组,同时在做实验1、实验2、实验3、、、、、、,经过一系列实验得出粗略的结论1。通过实验n的反常现象,进一步升华得出完整的结论2,最后通过理论性知识回归生活中的不同实践应用。我们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将不适合学生做得课本实验进行改进和取舍,改成适合学生分组探究的实验。

学完本节应使学生建立如下关系:

第五单元 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①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 ③反应前后原子质量不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