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21:45: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

【课 题】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21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

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课 时】第1课时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教学调整或生成记录 【进行新课】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了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

2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课堂作业】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22页“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课堂小结】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

3

【课 题】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分米的简单换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题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学习的习惯,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课 时】第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谁来说一说,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请大家比划比划,这些长度单位大概有多长呀?想一想,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同学们学得真棒,出示情境图。我们学校马上要校庆了,学校很多东西都焕然一新,工人师傅打算把我们的课桌也换一换。 教学调整或生成记录 【进行新课】 1.出示情境图。 提问:做好一张桌子工人需要知道桌子的什么? 师:你们能帮帮他吗?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来先测量出桌子的长。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学习例2。 刚才有的同学以10厘米为一段来测量课桌的长,10厘米的这一段就是“1分米”。课件出示1分米的长。再让学生观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