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4:45: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2],这都充分显示出中国政府促进教育公平的决心与追求。
一、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
我们一般可以将教育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是指国家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不论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条件等,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平等地位。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需要由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过程公平是指通过相应的制度、政策保证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包括教育资源和经费的投放、教学课程的设置等;结果公平是指最终体现在学生学业成就上的相对均等。即教育效果平等,每个学生都能取得符合其个性、智力、能力的学业成就。结果公平是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的归宿,社会公众对教育的诉求最终会落到教育质量上。因此,就我国目前所处的教育发展阶段而言,不仅要解决好“有学上”,更要解决好“上好学”的问题。 二、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现状分析
综观我国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教育公平进程方面取
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等现实因素,以及由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政策和体制不健全等制度因素,导致我国在教育公平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教育城乡差距问题。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多数都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农村地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无论是学校环境、教学设施还是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在竞争起点上便落后于城市孩子。从小学毕业以后,农村孩子的辍学率就开始高于城市孩子,之后越是到较高的教育阶段,在学率就越低。到了大学阶段,来自农村的孩子比重不断下降,重点大学中比例更低。而由于教育对经济的反作用力,完全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公平的差距,教育又反过来拉大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教育区域失衡问题。目前在我国各区域间存在着严重的教育失衡现象。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财力差别很大,造成了不同地区教育经费的巨大差异。东部发达地区学校数量众多,学生受教育机会就相对较多,可以轻松享有较优越的教育资源;西部地区的人均教育经费相对中东部发达地区来说就十分匮乏,存在着教育投入长期不足、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而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教育越是重视,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也越大,这必然导致区域之间的教育公平差距不断扩大。此外,在
高考录取方面也存在不公平现象。同一所大学,北京、上海、广州等教育资源比较高的大城市,录取分数线要远远低于教育资源比较少的省份,比如四川、湖南、河南、山东等。这是我国教育公平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三)教育校际差别问题。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选择了走培养精英的教育路线,提出了重点学校、名牌大学战略,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在基础教育领域内,重点学校在教育设施方面,尤其在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都大大优于非重点学校,自然会更加吸引学生及家长的青睐,“择校费”和“赞助费”便成了理所当然的事。而重点学校绝大多数设在城市、城镇,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公平。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出现了“985”大学、“211”大学等一系列的重点院校,政府给予的财政拨款相对较多,学校的各项硬件设施较为优越,在这样的优势下,学校就理所当然地获得优秀的师资,优先选拔较为优秀的学生。而普通院校政府给予的财政支持本就相对较少,硬件软件都明显较弱,优秀的师资和生源也相对较少。这样的强烈对比下,使得教育不公的问题更加严重,陷入恶性循环。
(四)教育阶层差异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的经济收入分化现象已经比较严重,这也成了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高收入阶层的父母能够凭借经济实力的优势,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到重点学校学习,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聘请家教进行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