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技法与练习考前辅导1:素材贫乏,无米为炊,怎么办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8 14:05: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张一,却不急不慢,不温不火,面对老师和家长们的埋怨,依然故我。我是00后,张一的同龄人,我欣赏张一的做法,我们要做新时代的新青年,不做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先描述复习迎考的紧张状况,对比张一的行为,以“要做新时代的新青年,不做吴敬梓笔下的范进”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中心论点,要言不烦。)

吴敬梓笔下的范进是我们大家十分熟悉的人物,他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是一个科举制度的殉道者。他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作者这样写范进中举前的生活状态:“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话写尽了范进家境的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更凸现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

范进中举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喜极而疯。你看他,“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拍着笑着”,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极而疯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范进将自己20到54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一旦中举,34年的折磨摧残,34年的忍辱偷生,34年的辛酸,都在“疯”中爆发出来。

(在提出中心论点“要做新时代的新青年,不做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之后,紧接着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从行文逻辑上看是合理的;对范进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精当的。但是,逼近不是人物形象赏析,范进是作为论据使用的,在一篇800字的议论文里,用两段近500字来议论一个论据,实属本末倒置。)

如今的高考,成了全民族的盛事,高三学子谁也不敢懈怠。可是,这场盛事其实并没有人们鼓吹的那么神圣。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人们拼命地学习,是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在丰富充实提高自己?其实都是言不由衷的高调,“为改变命运而读书”,这才是问题的本质;考上一个好学校,将来谋得一个好饭碗,这才是拼命的动力。高考不过是人们设计的一种游戏,逼着所有年轻人参与其中罢了;作为高三学子,成功也罢,失败也罢,都不是什么极有意义的事情。张一是清醒的,他看破了高考的真面目,拒绝参与,拒绝投入,他的任性彰显着更高层次上的理性。(对应试教育和高考的分析事深刻的,但分析有些绝对化,高考不能完全否定高考。)

张一是00后的代表,是时代的宠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当然要紧跟时代,不可逆潮流而动。但是,不是任何流动的河水都是潮流,更不能把暂时的逆流当潮流,时代前进了几百年,我们还像范进们那样活着,我们就妄为时代青年!(运用辩证观点,站在时代高度进行议论,结尾辩证有力。)

【病文诊断】

文章最主要的问题是论证层次单一,材料缺乏,说理不足。文章共五个自然段,第一段引述材料,提

出中心论点,紧扣中心论点进行阐述的只有第四段,第二段和第三段评析范进人物形象,对于中心论点的阐述来说可有可无,而现在竟然用篇近500字,显然有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之嫌。建议加强对张一行为本身的分析议论,充分利用文题材料,减少对论据的罗列和叙述。

【佳作展示】

为张一们叫好

语数外,理化生,车轮大战。做不完的习题,考不完的试。取消体育课,没有活动课。不见星期日,只有星期七。高考被称为全民族的节日,高三学生作为当事人,谁不忙得屁滚尿流?可是也是高三学生的张一,却不急不慢,不温不火,面对老师和家长们的埋怨,依然故我。我是00后,张一的同龄人,我为张一叫好,为张一们叫好。(将论点由“不做吴敬梓笔下的范进”改为“为张一叫好,为张一们叫好”,将议论的重心转为对为题材料的评议。)

为张一们叫好,因为张一们不把伪圣当回事。(分论点一,在句式上扣紧中心论点,且置于段首,脉络清晰。)高考是全民族的盛事,高三学子谁也不敢懈怠。可是在张一们看来,高考这场盛事其实并没有人们鼓吹的那么神圣。人们拼命地学习,是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在丰富充实提高自己?这都是言不由衷的高调,“为改变命运而读书”,这才是问题的本质;考上一个好学校,将来谋得一个好饭碗,这才是拼命的动力。高考不过是人们设计的一种游戏,逼着所有年轻人参与其中罢了;作为高三学子,成功也罢,失败也罢,其实与可怜的范进并无两异。张一们是清醒的,他们看破了高考的真面目,拒绝参与,拒绝投入,他们的任性彰显着更高层次上的理性。(删除对范进的大段议论,仅以“其实与可怜的范进并无两异”概括之,议论的主体突出。)

为张一们叫好,因为张一们敢想敢做无顾忌。(分论点二,与分论点保持统一的句式,置于相同的位置,呈现整齐的结构。)范进中举的故事一代代人在读,无论是对科举制度,还是对当前的应试教育,人们都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对应试教育,人们普遍认为这是违背人性、有害成长的,恨不能尽快剿而灭之。可是,出于种种顾虑,人们对应试教育又总是投入极大的热情,乐此不彼。张一们就不是这样,他们一旦发现应试教育有违自己的意愿,任凭老师家长怎样不满,任凭社会怎样吐槽,他们绝不委屈自己,以成全舆论和他人。社会需要因袭,社会也需要决绝,张一们正是决绝的种子,张一们多起来,社会才能从因循守旧中迈出革新的步伐。(对比论证,再提范进中举的故事,为分论点二“敢想敢做”服务。)

为张一们叫好,因为张一们从容潇洒有个性。(分论点三,特点、作用同上。)在决定个人前途命运的重要时刻,张一们依然故我,不急不慢,不温不火,这是何等从容潇洒的人生态度!人需要有个性,时代需要有个性的人。放弃个性,放弃自我,人人争当乖乖男乖乖女,社会可以更加稳定,但到底少了一些活力。

马克思批评普鲁士政府:“你们不能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发出同样的芳香,也不能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有一种存在形式。”个性是生命的标志,生命因个性而鲜活,生活因个性而多彩,社会因个性而丰富,民族因个性而强健。(从生命、生活、社会和民族的高度阐述个性的意义,展现思想的深刻。)

我是00后,高考在即,敢于迎接挑战的同龄人,我祝福你们,因为你们代表社会的主流民意;同样作为同龄人的张一们,你们不急不慢、不温不火,我为你们叫好,因为你们是超前的,代表着未来。(一分为二,客观地对待高考,公允辩证。)

【名师点评】

文章的成功不在于广泛搜罗证据,而在于充分利用文题材料,对其展开多层次的阐述。文章先描述复习迎考的紧张状况,对比张一的行为,以“为张一叫好,为张一们叫好”表明自己的态度,领起全文;本论部分以“不把伪圣当回事”“敢想敢做无顾忌”“从容潇洒有个性”为分论点,阐释张一行为的社会意义;结尾运用辩证法观点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文章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说理充分,阐释有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形式,分论点置于段首,层次清晰,结构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