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学习指导书》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第8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 21:51: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会的文化持友好欢迎的态度,就会借入大量的该语言的词汇,有时,尽管自己的语言中某个词汇与借词在意义上等同,也可以借入。日语借入大量的汉语词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词语的借用过程中存在着借出去又借回来的现象。最典型的是汉语中的所谓借形词,即把日语中用汉字记录的词直接吸收到汉语中来并按汉语普通话来读音。

有的是日语赋予了汉语借词以新的意义,而汉语又从日语中借了回来。 选举、劳动、助教、讲师、教授、封建、反对、博士、学士 有的则是日语借用汉语材料构成新词,而这些新词又被汉语借用。 哲学、共产、政党、支部、反应

这也反映了借词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

4、从语言接触的角度谈谈汉语方言中文白异读的形成与发展。

文白异读是最早被学者们注意到的方言字音分歧现象,也是比较初步的研究结论。

中国很早以来就是统一的国家,由于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汉语就产生了很多方言变体,有些差异很大,完全不能通话。由于汉族人口众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展较早,另一方面由于很早就发明了汉字,汉语通用书面语也很早就形成了。通用书面语相对于方言更为正式,就被赋予了“文”的色彩,因此,书面语系统的读法在方言社会中就成为了“文读”, 又叫读书音、文言音、字音;本地的读法就是“白读”,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或话音。

“文白异读”就是同一语素,在书面语中的读法与在方言土语中读法不一样,由于二者存在差异,方言使用者一时难以意识到二者是“同一”的,因此就出现了“异读”现象。在一些方言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中、不同的用途时有着不同的读法,如客家话里,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生”字单用表示“生娩”或表示“活着”的时候读作 【seng1】,而在固定的词中却读作 【sang1】,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文白异读,前者是白读,後者是文读。

文白异读中的文读是用方言的音系模拟标准音,白读是方言土音。所以文白异读最普遍的特点是,文读一般比较接近官方标准语言。由於不同历史时期汉字

标准音不同,文读大致分两种情况:一、古代以《广韵》为标准音,方言模拟《广韵》的发音作为文读音,官话区的文白异读多为此种情况,闽南语的文读也是保留唐朝官话语音。二、元代以来以北方官话作为通用音,南方方言模拟官话的发音作为文读音,比如上海话中“大衣”的“大”念做 [da],是文读,接近普通话;“大人”的“大”念做 [du],是白读。第二种情况导致了北方方言文白异读的现象较少,而南方方言则较多。 更精确的说法是,一种「方言」之内的「白读层」与「文读层」通常代表该语言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中接触当时代某种汉语(通常来自北方)的读音,从而像地层一样有所积淀而并存。例如闽南语原本保留三

国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汉字读音,成为该语言的「白读层」;至唐代以後又引

进新一套可能与当时官话类似的读音,便形成该语言的「文读层」。

另外,一般来说,方言固有语词、日常生活上常用的动作、器物、语法功能词多是白读,借自于古代文言文、官话或现代华语(普通话)以及其他不同「方言」的词、科学术语、成语、专有名词、姓名等则多是文读。

而在不同的人群中,文白异读的现象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年轻人、教育水平高的人、会说普通话的人更多使用文读。在不同的环境中,文白异读也不一样。正式场合多用文读,日常生活则多用白读。但是,两者实是担负该语言当中不同的功能,习惯用白读音读出的固有语词并不适合改用文读音代换;习惯用文读音读出的借词也无法改用白读音。因此不应当将文读音与白读音赋予不同的文化评价,而应当同等地视为该语言不可或缺的两套汉字读音;并且也不宜为了「标准化」或「优雅化」某种语言起见而强迫将固有语词全部改用文读音发出。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王朝更替,书面语的基础方言也可能发生变化,文读系统就会发生变化,不同时代的通用书面语就有可能在方言中造成不同的“文读”。这样就会在一个方言中形成“新文读”“旧文读”等多种系统叠置的状况,这种现象也叫“层次”。

5、谈谈语言替换过程中“双语”的作用。

双重语现象指一个社会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现象。 民族杂居地区,一个民族或其中的多数人能同时讲两种不同语言的现象大量存在。双语现象是语言融合中的必然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

必经过渡阶段。民族杂居区,不同民族间的交际、来往非常频繁,掌握双语以至多语是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非常平常的事情,所以人们同时掌握几种语言也就一点不奇怪了。

同一种语言的方言和共同语之间也是一种双语现象。如一个人从小生长在某个方言区,一直使用这种方言,当他走出该方言区与其它方言区的人进行交际时,为顺利沟通,他就必须放弃自己的方言而使用双方都能听懂的普通话或学习对方的方言,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可以见到的。

语言融合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重语言现象,最后导致一种语言排挤、替代另一种语言而完成语言的统一。

语言融合的过程不是通过语言结构从量变到质变的方式来实现的,是通过单语和双语的交替转换实现的,即经历了一个从单语到双语,再由双语到新的单语的过程。

由此可见,语言的融合必然要经过一个双语阶段,如果没有这个阶段,一部分人说母语,一部分人说强势语言,就会导致两部分无法沟通,以致社会分裂,语言融合就不可能实现。因为只有双语这种形式才能保证在用别的语言来置换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中不会造成语言使用的中断。因此,双语是语言替换中强势语言替代弱势语言的桥梁。

双语现象是两种语言融合的相持阶段,可能很短或很长。其发展结果有两种:如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一个民族就会放弃自己民族的语言而使用经济文化较发达一方的语言,最后完成语言的融合;如两个民族向分离的方向发展,那么,他们就会继续各说自己的语言,语言各自独立,最后也不融合。

6、谈谈洋泾浜与混合语的联系与区别。

洋泾浜又称皮钦语,是两种或几种语言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因互相接触而产生的混杂语言。最早是17世纪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当地人在同外来殖民者打交道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形外语,是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 洋泾浜语具有以下的一些特征:

第一,在语音上往往为了适应当地语言的语音系统而有较大的改动。 第二,词汇成分比较贫乏,主要来自外来语言,有时也夹杂一些当地语言的词汇成分。

第三,结构简单,语法则是不同语言的混合,且尽可能简化,形态变化基本消失。常常用一些描述件的短语,来表达别的语言中用单词表达的意义。

第四,洋泾浜语一般只用于口头交际,所以只有口语形式而没有书面语形式 。

洋泾浜语的前途只有两个:随着社会条件和交际环境的变迁而消亡;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通用的交际工具,即克里奥尔语。

克里奥耳(Creole)又称混合语,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B.克里奥耳语也是一种洋泾浜语。不同的是:洋泾浜语是一定场合下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来学习和使用;克里奥耳语是某一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可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来学习和使用。

C.洋泾浜语一旦在某个社会的全体成员的头中扎下了根,转变为克里奥耳语,就会扩大词汇量,完善语法规则,并迅速发展丰富起来,最后可能变得同其他语言一样完备。它还会有自己的文字系统,有自己的书面语言,并形成自己的文学传统。

D.“洋泾浜”也叫“洋泾浜语”。指说不同语言的人由于贸易或移民等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混合语,混合语(lingua franca)指语言混合而形成的语言称为混合语。混合语不是A语言,也不是B语言,而是A、B混合而成的另外一种语言。

相同点:二者都是语言远征的结果,是一种语言远渡重洋,立足异域,在其立足的过程中又和当地语言发生密切关系,吸收对方的一些成分,形成变体。

不同点:

(1) 混合语使用于整个社会,也使用于家庭内部。洋泾浜只局限于某个有限的范围使用。

(2) 混合语可以是一个人的母语,被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使用。洋泾浜语是在母语以外,在社会交际学中学会的第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