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期聚居中国澳门的传统画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2:18: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作者 :  莫小也

摘要:中国的澳门特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在20世纪前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呈现了较为特殊的艺术形态。那里曾经是中国内地画家的聚集之地,由于他们流寓澳门,为原本较为冷清的澳门画坛带去了新的活力。本文从岭南画派高剑父以及弟子在澳门,国内画家寓居澳门等个案,说明一时聚居澳门的传统画家对澳门所做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画;澳门书画;岭南画派;流寓画家;高剑父;中国近代美术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5-0179-06
在中国绘画变迁史上,地处珠江口一隅的澳门半岛,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成为东西方近代美术交往的前沿。20世纪上半叶,除一些西方艺术家滞留于此,澳门特别行政区还一度成为众多广东或其它地区中国画人的聚集之地。他们有的常年寓居,有的留下短暂的足迹之后又匆匆上路。但是,无论前者还是后者的到来,都以一种新的刺激因素影响和改变了澳门美术的发展历程。从岭南画派高剑父以及弟子到国内著名画家徐悲鸿、张大干,再到两位特殊的澳门画家郑锦、黎明,他们为20世纪前期中国书画在澳门的承传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高剑父对澳门书画的推动
澳门美术向来与岭南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清代末期,广东居廉、居巢兄弟,便开始了对中国画创新的探索,他们对岭南画派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岭南画派”也称“新国画派”或“折衷派”,原本由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人发起于广州。他们三人都到过日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日本画家冈仓觉三所提倡的“新日本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新国画”理论。他们采用“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思想,主张作画采用现代题材,力求作品的时代感,并且多写南方风物,在中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合日本和西洋画法,注重写实,创立了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饱满,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风格。1923年在广州成立的“春睡画院”就是岭南画派的重要阵地,培养了如司徒奇、关山月、方人定等众多优秀的画人。抗战爆发后,高剑父与众多弟子先后到达澳门。
高剑父,名仑,字爵亭、芍亭,号剑父。1879年10月12日生于广东番禺大石乡员冈村。父亲保祥为广州河南布街大安堂熟药店的驻店医师,善画。高剑父5岁入读私塾,10岁到黄埔新造投靠族叔,由族兄高祉元介绍,14岁拜于著名花鸟画家居廉门下,其间有同学伍懿庄为广东望族,家藏古画甚多。高剑父因缘观摩临摹其所藏,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功力。17岁时,高氏赴澳门格致书院(今岭南大学前身)就读,这是其第一次与澳门结缘。曾有记载“高氏乃习西洋画于法人麦拉之门”。返回广州之后,高氏在述善小学堂任图画教师,又从两广优级师范任教的日本画家山本梅崖处接触到日本绘画。通过与麦拉、山本的交往,高氏接受了外国艺术的滋养。高剑父早年对澳门社会的观察,对海外艺术的接受,奠定了他改革传统中国画的决心。1906年,高剑父东渡日本以求深造,先后加入了白马会、太平洋画会、水彩画会等日本绘画组织,之后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在日本他潜心研究东西方绘画,他那种对西方体系采取折衷态度,并带有结构性素描倾向的作品,为他后来以写生为手段,改革以临古为基础的传统国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08年高氏返国,在广州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1911年3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高剑父避难于澳门,设立同盟会澳门分会,开办“濠镜阅书报社”。1923年高剑父等人在广东创立了“春睡画院”,收徒授艺,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贯彻其“联合起来发展新中国的新艺术”的职志。
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高剑父避难于濠江。其后,弟子司徒奇、何磊、苏卧农、关山月等多人随后踏上濠江。在岭南画家蛰居澳门之前,澳门只有“崇实”和“粤华”两家中文学校设有正规的美术课程,画家和画派也较为零散,难成气候,而高剑父等人抵达澳门之后,于妙香堂重新开办“春睡画院”,学术研究风气甚盛,各地学生风闻而至。这段时间,澳门是广东、港、澳地区画人云集最多的地方。岭南画派的到来,在澳门美术中注入了新的元素,也开拓了澳门民众对美术,特别是对“新国画”的认识。同时,澳门当地的地域特色、半岛文化、民风民俗也影响了岭南画家的

艺术创作。从高剑父晚年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特点。正是因为这个半岛文化的移植性,没有了深刻的文化传承,再加上他频繁的社交活动和年老力衰的缘故,高剑父较早年相比开始相对减少写生,而大量地依靠内在情感去创作。他渐渐将艺术转入非写实主义,这种倾向,很可能是他晚年极力提倡“新文人画”的根源。1950年以后,高剑父健康日益恶化,于1951年6月22日在澳门病逝,享年73岁。从1938年寓居澳门至1951年病逝,这位艺术界的巨匠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完成了作为艺术巨匠一生的总结和反思,基本实现了他在澳门所拟定的“十五年计划”。
高剑父一生曾经创作不少作品,留下不少手迹。他对人物、山水、花鸟均有很高的造诣,其画笔墨苍劲奔放、充满激情,又具有融合中国、日本和西洋画法的特点。他着重写生,善用色彩或水墨渲染,追求透视、明暗、光线、气候的表现。在绘画题材上,多选取雄鹰、苍松、猛虎、木棉等,以表现雄劲挺拔的风貌,反映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双鹰图》写苍松上的雄鹰,并用西洋画中表现空气与光线的画法,烘托出了雪景反光的视觉的效果,而两只雄鹰则是对英雄主义精神的讴歌和高氏雄劲苍莽画风的最好表现。高氏也擅长书法,喜用鸡毫笔,其风格如老藤铁虬,雄厚奇拙。寓居澳门八年间,是“高剑父先生创作历程中另一个丰收时期,打从四会辗转到澳门初期,写作不少《秋瓜》、《枇杷熟了》、《菠萝密》、《苦瓜》……这类发挥居派撞粉、撞水画法而有创意的作品,又写了许多澳门海边常见的海鱼,如牙带鱼、鲳鱼、蒲鱼、鲟龙、鸡泡鱼;又如热带地区植物,如椰子、棕榈、仙人掌、芦兜……当然也描写当地景物,如大三巴、渔罾、渔家、艇户生活写照,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也就是无物不写”。
重要的是,在此时期高剑父带领学生制作了大量抗战画。他说:“尤其是在抗战的大时代中,抗战画的题材,实为当前最重要的一环,应该由这里着眼,多画一点,最好以我们最神圣的,于硝烟弹雨下以血肉做长城的复国勇士为对象,及飞机、大炮、战车、军舰,一切的新武器、堡垒、防御工事等。……其他如民间疾苦、难童、劳工、农作、人民生活,那啼饥号寒,求死不得的,或终岁劳苦,不得一饱的状况,正是我们的好资料。”1939年高剑父及岭南画派追随者在澳门举行盛大的“春睡画院留澳同人画展”,该展是一次集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艺术展览。其中展出的作品有许多都以抗战为题材,如高剑父《东战场的烈焰》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力求再现抗战时期被炸毁楼房、道路等城市设施的体积感和空间感,又将西画的光影、素描关系及透视原理与中国传统的笔墨形式融为 一体。残垣断壁,硝烟弥漫,整幅画面表现出强烈的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表现了祖国河山被日本帝国主义轰炸后的情景。这是画家亲眼所见,他以无比悲愤的心情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当年岭南画家又多次在澳门举办画展、讲座、艺术研讨会等。
抗战初期,陈树人(1884―1948)也到过澳门,1906年起他曾经两度赴日本留学,先后毕业于日本京都美术学院绘画科、东京立教大学文学科,回国后他从政之余致力于中国画革新,注重色彩的浓淡及明暗对照,以水撞粉层层渲染,融合中西技法。流寓澳门期间,他与高剑父等重组“澳门清游会”。总之,以高剑父为代表的岭南画家群体对澳门现代美术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岭南画派同人在澳门
当众多“春睡弟子”纷纷追随其师高剑父来到澳门后,画家们重新聚首,广收弟子,共研画道,后来出现一批从澳门走向各地的岭南画派后人。下面以当年寓居澳门的岭南画派追随者为线索,解析这一群体对澳门美术发展的贡献。
司徒奇(1907―1997),字苍城,广东省开平县赤坎区中股乡郁桂里人。父司徒枚是清代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己酉科“拔贡”,少年时习绘画,是知名诗人。司徒奇幼年时曾取其父所藏书画临摹,1923年投考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两年后就读于上海沪江中华艺术大学,研习西洋画。1928年国民政府举办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司徒奇以油画作品《艺人之妻》被大会首选,震惊上海。次年他南返广州,主办了烈风美术学校和维尼斯美术研究社。司徒奇虽习西洋画,但对国画也饶有兴趣。在高剑父的鼓励下他加入了“春睡画院”,高氏认为“司徒学有根底,而才气横溢,他日当成名手,另树一帜,自开家派也”。在春睡画院的初期,他跟高剑父都抱有相同见解,认为艺术是无分国界的,可

以分别取中国画、西洋画之所长,融汇贯通,才适合于现代社会。于是司徒奇由西画转攻国画,他主攻花卉,所作牵牛花尤其生动,因有“司徒牵牛”之称。
抗战初期,司徒奇追随高剑父到达澳门,在培英中学教授美术。在这段逃难的岁月里,司徒奇仍坚持写生。他与关山月在花圃“丽芳园”写生时,收“丽芳园”两位少东招文峰、招名山为徒,其二人遂成为司徒奇在澳门的首批弟子。司徒奇的《近水人家》、《枇杷熟了》等作品参展1939年“春睡画院留澳同人画展”。在澳门,司徒奇还与传统画派的邓芬、温幼菊、李研山,以及金石篆刻家罗叔重、冯康侯等人交往甚多。这使得他在接受岭南画派的“折衷”艺术理念之余,也拓展了对传统国画、金石篆刻方面的认识。加上西洋画和素描的造诣,他逐渐摆脱师门的藩篱,开始形成个人的绘画风格。1941年他加入“再造社”,更加注重艺术风格的主观性。对于物象,开始尝试摆脱其形象的束缚,喜用强而有力的线条,或者干脆不用线条,而强化沉厚的笔触和浓重的颜色,在国画领域中独创一格。以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红棉》为例,笔下的红棉厚瓣虬枝,卓立挺拔,淋漓苍秀,表现出了极强的英雄气概。其画花很少用线条表现,但枝干处则仍旧保留了以线条及双钩为主的画法,画面设色艳丽而不过火,墨色苍润,是其独特的“红棉画”风格。
1943年左右,因父亲病故,司徒奇离开澳门返回老家开平。抗战胜利后,他携家再抵澳门,在岭南中学教授美术。在此期间,司徒奇潜心研习绘画,与各方友人共论画道,并收崔德祺、余君慧、邓幼煌等人为徒。1950年,司徒奇在新马路中央酒店三楼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显示他的代表花鸟作品及山水画风格日趋成熟。1959年他于澳门第二次举办个人画展。翌年,他创立了“苍城画会”,开“岭南画派”苍城一脉,这一画风的形成,受到了澳门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花卉、雀鸟成为他的主要创作对象,特别是其擅长描绘的红棉花等都是触目可及的风物,他笔下的花鸟及红棉画,造型已经服务于笔、墨、色,以极力追求笔触的效果和笔墨情趣。1961年秋,司徒奇举家前往香港,其后于圣约翰堂举办澳门人画展及个展,声名鹊起。但他常返回澳门,参与颐园书画会的会务,不仅主持雅集,更鼓励学生举办各形式的展览等活动。1976年他迁至加拿大温哥华,依然多次在广东省及港澳停留办展。他的一生对澳门书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山月(1912―2000),原名关泽霈,字子云,生于广东省阳江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教书之余画几笔梅兰竹菊,关山月在旁边学着涂鸦。他10岁时就废寝忘食地临摹《芥子园画谱》,后来又学会了画炭像的放大术。1933年他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后入“春睡画院”随高剑父学画,备受器重,并由高师改名为“关山月”。
抗战期间广州沦陷,关山月打听到其师高剑父已避居澳门,便于1938年底到达澳门,在普济禅院妙香堂习画。在澳门期间,关山月跟随高剑父潜心研习绘画,创作作品甚多,于1940年在澳门濠江中学首次展出,轰动港澳。这次展出中,最为著名的是关山月的抗战组画,作品包括《从城市撤退》、《流血逃亡记》、《游击队员之家》、《铁蹄下的孤寡》、《侵略者的下场》、《中山难民》等,其中《渔民之劫》等作品入选在莫斯科举办的中国美术展览。《三灶岛外所见》真实地再现了澳门附近的三灶岛边,渔船遭受侵华日机轰炸的惨状,笔力老辣劲健,背景烘托、渲染尤具特色。《澳门日报》刊载了由高剑父题写刊头的《关山月个人画展》特辑,除刊发关氏作品外,还发表梅鹤、司徒奇等文章。此展经叶浅予的推荐移到香港展览,文化名人徐迟、叶灵凤等发表评价,称关山月是“岭南画界升起的新星”。同年3月,关山月辞别恩师高剑父,离开澳门返回内地,开始了其艺术创作的新旅程,遂成为第二代岭南画派大师。在澳门追寻高剑父习画的这段经历,是关山月绘画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对于澳门,关山月曾深情地表示,他永远忘不了澳门,他在艺术上坚持岭南画派的革新主张,追求画面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他擅画山水、花鸟,画梅堪称“一绝”,代表作有《俏不争春》、《黄河颂》等,他为岭南画派的发展和中国画的振兴,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
方人定(1901―1975),名仕钦,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大同乡濠涌村人华侨家庭,他的三个哥哥都到美国旧金山当劳工,节衣缩食,供在广州的方人定就读法官学校。然而命运的车轮在1923年改变,他人读了高剑父开办的“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