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1 13:33: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申长鹤

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21期

【摘 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宣传语言专业化,宣传内容脱离实际,宣传手段单一等问题。因此,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宣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大众;宣传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宣传手段多样化,富有成效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挑战 对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动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十七大报告的相关阐述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生动,由被少数人理解或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或掌握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 (一)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思潮的涌现和相互激荡,对我国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人们过分关注自己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整体的利益。部分利益群体在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把社会发展的代价转嫁给普通民众和社会弱势群体,使我国社会出现结构断裂和权利失衡。如果这些社会危机不能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得到有效的解决,人们的不满情绪就会不断地积累,就会借助各种传播媒介表达政治态度,甚至诱发社会冲突。其表现之一就是人们对于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有用性”的质疑。 (二)国际背景

新时期,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态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将更加复杂。首先,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松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企图,而且在国际文化传播中,西方文化已经在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次,全球化的浪潮,使国外意识形态的传输力、渗透力和吸引力十分强劲,为西方国家对外争夺外国民众和培植势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果我们不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和团结广大群众,别的思想就会来占领群众的思想阵地。一旦形成了多元化、复杂化,甚至是不健康的信仰局面,科学思想和理论必然受到冲击,群众的向心力必然受到严重削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宣传语言专业化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做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有着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语言是人们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只有语言相通才有可能更好地去理解对方。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普及活动同样离不开语言的沟通,这就要求传播语言要浅显直白、生动感人,要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用语,要通俗化。列宁曾经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和简单明了。”这充分说明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群众性语言的重要性。然而,目前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中,宣传语言过于专业化。它未能照顾到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思维习惯以及理解能力,而是过于注重理论的深刻性。 (二)宣传内容脱离实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于我国社会的突出问题和解决思路在理论上的集中反映,它在社会领域的落实和实现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需要相关的条件和一定的时间。而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历时性反差,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及其效果。人们面对两极分化、个人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等困惑,会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一定的怀疑和动摇。这些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只能在发展中解决,然而许多人却以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产物。同时,中国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也会演变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如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够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解释宣传,而是热衷于用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新名词、新概念故弄玄虚。 (三)宣传手段单一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党和国家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然而,目前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方式存在很多问题。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习惯于采取政治压服和理论说服为主的教育方式,宣传教育者往往是政治权威、理论导师或人格楷模的化身,主要采取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方法。但是,教育过程中强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主体,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知识启蒙和灌输的过程,而且是教育双方思想沟通、融合的过程。当前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中只注重对受播群众进行强制灌输,而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虽然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宣传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一)宣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大众

大众化离不开通俗易懂,但通俗易懂不是庸俗化,而是在保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科学精神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群众的生活语言,既简明扼要,又易记。既要避免在大众化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庸俗化,又要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融入群众生活实践中,内化为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众的观念、意识、素养。如果我们宣传的理论晦涩难懂,自然就会失去人民群众。这就要求用群众自己的语言即朴实、准确、直白、幽默的语言,群众身边生动鲜活的事例,按照群众的思路,运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把最基本的道理讲明白、说清楚,才能被群众理解、接受。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我们还需要一些图文并茂、言语通俗背景资料精炼的普及性读物。例如,“三座大山”“纸老虎”“三大法宝”“糖衣炮弹”“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等话语,不仅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直指问题要害,而且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同时,就是在宣传过程中,宣教者的语言一定要生动,才能感染人,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才能贴近人民群众。因为运用真情实感讲话的人,语言不可能不生动;没有真情实感的语言,语言不可能生动。所以,生动感人的语言是在宣传教育之中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工具。 (二)宣传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理论只有扎根人民群众才有生命力,因此理论宣传应选择群众关心的问题。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实质上是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尤其是对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的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首先应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利益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临的大众是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职业特点、生活状况等方面有着多样性差异的群体。因此,他们在接受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群众的需要宣传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内容,从而使人民群众在内心深处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

第一,针对精英分子的宣传。精英分子主要包括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宣传人员、知识分子等群体。通常情况下,他们的理论水平、知识素养一般较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水平较高。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既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方法,又要宣传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内容。

第二,针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宣传。广大青年学生是未来中国的主力,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大学期间,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又是政治信仰形成最为关键的时期。因此,广大高校要加强“两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第三,针对工人阶级的宣传。工人阶级是中国的主力军,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力量。但是工人阶级仍然相对贫困,他们对于生存、生活状况较为关注。所以在内容上必须通过提高工人工资,完善基本养老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具体的政策,坚定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四,针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宣传。中国有9亿多农民,他们是否认同马克思主义对党的领导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目前中国的农民总体素质还不是很高,因此我们宣传时必须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