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冲刺重点中学 语境填空常考的古诗文名句(后附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16:45: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语境填空常考的古诗文名句

1.1911年,清华大学定《周易》中的名句为其校训,后来减缩成八字校训,那就是“ , ”。

2.水变动不居,随岸赋形,与智慧相似。山形巍然,屹立不动,与仁相似。《论语》中就有“ , ”的说法。

3.孟子所谓大丈夫是有标准的,那就是“ , , ”。

4.做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 , 。

5.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 。

6.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 , ”作为内容就很合适。

7.教育孩子不能打骂,通常要感化。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的名句“ , ”虽是写雨,用来说“教育”,道理也是一样的。

8.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真是“ , ”。

9.两军相遇勇者胜,军队什么时候出击,士兵的勇气最盛?《左传》中有谋略: , , 。

10.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是: , 。

11.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就像梅花和雪花一样,“ , ”。

12.“ , ”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 , ”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彩;“ , ”写出了敬亭山的百看不厌。

13.鲁迅对敌人和人民的态度十分鲜明,他爱憎分明,由此你想到了他的“ , ”。

14.自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

1

, ;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 , 。

15.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孔子“ , ”的感叹中;它在晏殊“ , ”的惋惜与欣慰中;它也在王湾对“ , ”的新旧交替的感悟中。

16.荷是夏日的典型景物,荷叶初生时,“ , ”,妙趣横生,惹人喜爱;荷花盛开时,“ , ”,莲叶繁密茂盛,荷花娇美绚烂;等到“ ”的时候,预示着夏天已进入尾声了。

17.时下,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喜欢到乡村休闲。到乡村,能感受陶渊明笔下“ , ”的闲适;能领略到赵师秀笔下“ , ”的清新;能体会到杜甫“ , ”的豪迈。乡村的魅力,在于重归宁静的安然,重归真朴的美好,欢迎你到乡村走一走!

18.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大量唐诗都吟咏长安之美,如韩愈的“ , ”;王维的“ ,

19. ”;刘禹锡的“ , ”。 19.诗言志,诗可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气节和抱负。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这样写道:“ , 。”于谦在《石灰吟》中这样表白:“ , 。”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用“ , ”表达自己高洁的操守。

20.天下之楼,以诗文而名。《登鹳雀楼》中脍炙人口的一句“ , ”道出了千古志士登高致远的进取之心;《黄鹤楼》中传诵不衰的一句“ , ”则唱出了多少游子去国怀乡的羁旅之思;李白登临谢眺楼,“ , ”,追求理想的豪情令人神往;范公撰《岳阳楼记》,“ , ”,心系苍生的仁德谁不钦仰?

21.古往今来,关于读书,我们的先辈感慨万千。孔子的“ , ”折射出辩证的光芒;陈寿的“ , ”强调要多读书才能有所得;刘向的“ , ”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诗圣”杜甫的“ , ”则认为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这些都值

2

得我们借鉴。

22.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 , 。”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 , 。”王昌龄抒发了满腔豪情:“ , 。”岳飞怒发冲冠,仰天长啸: , 。”丘逢甲在万紫千红的春天却这样悲叹:“ , 。”

23.“ , ”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的知识;“ , ”告诉我们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统一;“ , ”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 ”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敢于探索,展现在你眼前的景色将别有洞天。

24.暑假,小红与妈妈到大西北旅游,火车路过大戈壁,她看到了高大的白杨树。傍晚,她看到太阳圆圆的,像个大红灯笼在天边慢慢往下沉,农家炊烟袅袅上升,黄河缓缓流淌,她忽然想起诗句“ , ”。夜晚,她看到起伏的山的上空,月亮像把镰刀,月光下的沙漠,好像下了雪,小红真想用李贺的“ , ”来赞美。

25.儿童是那样天真可爱,“ , ”写出了儿童捕蝉时的专注:“ , ”写出了儿童垂钓时怕鱼儿被吓走的担心;“ , ”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 , ”写出了儿童剥莲蓬时的稚态;“ , ”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的讨人喜欢的样子。

26.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有一类以描绘山水景物、反映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山水田园诗”,它们抒发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感情,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如王维的“ , ”刻画出“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孟浩然的“ , ”突显出自然率真的性情;陶渊明的“ , ”表现出恬淡闲适的心境;范成大的“ , ”则写出农事正忙时山村的寂静。

27.古往今来,梅花一直是高洁的象征。它不慕虚名,傲视严寒。为此王安石在《梅花》中用“ , ”来描绘它;王冕在《墨梅》中用“ , ”来赞誉它;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用“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