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之“道” - 浅论《庄子》之中心思想及写作手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1 13:40: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Part II: Describe some of Chuang-tzu's favorite themes, the ways Chuang-tzu expressed his ideas---his approach and style of writing.

庄子之“道”

——浅论《庄子》之中心思想及写作手法

庄子(约前369 ~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人,约生于周显王十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九年,享年约83岁。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战国时期战火纷飞、社会动荡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十分突出,老百姓的生活困苦并动荡不安。1在这样恶劣浑浊社会环境和背景之下,但凡入世之人都难以独善其身,而庄子出世入世,怡然自得。甚至以一种十分抽离的角度,提笔写下“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庄子·天下》)以见其心神空明,洞察万物规律之灵性。

一篇好的文章或者诗总是伴随着或深刻或独到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主题之重要就好比蜡烛的灯芯,阿基米德杠杆的中心点。庄子能独成一家,必有其深刻独到的中心思想,值得细细推敲和揣摩。世间繁杂,围绕庄子哲学的中心就是一个“道”字。何为道?老子的道是便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老子·二十五章》)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庄子作为先秦道家的最重要

1

《得道即逍遥-庄子人生哲学思想发展》,王新枝著,第3页

代表,在老子之“道”的基础上,从现象而入本质,对自然和人类关系作出更透彻的思考。一般学者认为,《庄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庄子学派著作总集,其中《庄子》内篇七篇自成体系,集中反映了庄子的思想,似是庄子本人所著。2而一般研究庄子的学者都通过内七篇以度庄子之蕴意。鲁迅曾评价其文汪洋痞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3庄子之的作品的主题往往以人生为重点,详细阐述了其生死观、养生方法、处世态度和精神境界。4其作品主要表现了他“得道”即“逍遥”的人生观和“天道无为”的宇宙观。

从“现象”到“本质”,从“束缚“,到”自由“不仅仅体现在庄子的思维方式上,更体现其写作手法。在庄子看来,世界万物各有其规律,花开花落,生老病死,都是冥冥中的必然。顺应万物自己的本性自由自在的发展,就是符合天道的规律。在庄子的著作中充斥着大量自然之物,其描写时而气势恢宏,时而天马行空。《逍遥游》中有大鲲不知其几千里,亦有巨鹏,水击三千,扶摇直上九万里;《秋水》中可见百川灌河之磅礴之气,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亦见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之势。《外物》还有井鼃、夏虫、桑林、神龟、鹓鶵,这些意象无一不显现自然之美,气韵生动。此外,

2

3

《得道即逍遥-庄子人生哲学思想发展》,王新枝著,第5页

《汉文学史纲要》,鲁迅著,人民出版社,1958年4月第1版,第16-17页:1973年9月第一版,第17《得道即逍遥-庄子人生哲学思想发展》,王新枝著,第5页

4

相对于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庄子著作中却屡屡用神龟、骷髅、神鸟鹓鶵、河伯、海神。私以为,庄子心中万物无形无色、无小大之分、(《逍遥游》)无美丑之别、(《齐物论》) 其文章具有的独特的夸张的艺术手法,去掉贤人圣人之条条框框,刻板呆滞的印象,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著作便是其思想的物化,由心灵向外界的延伸。纵观庄子之著作,其著作惯于由浅入深,从对天地之间,春秋变化中提取思想的精华,又回归于对心灵的审视。《逍遥游》中,庄子论鲲,遨游北冥,却是依靠水的力量,这不是真正的逍遥;鲲变化成鹏,却是靠“风斯在下“方能扶摇青云之上,这也不是真正的逍遥。经过外物层层设喻,庄子最终把笔锋转向人心。“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在庄子看来,如果一个人能遵循自然的本性,并且顺着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遨游于无限时间与空间之境,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无需凭借,便能脱离“形”的桎梏,把“心”解放出来,抵达心灵的逍遥之境。庄子有云: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反之,水“积”能盛大舟,风“积”可负大翼,那么心“积”便可通万物,与天地往来。

《庄子》集聚其哲学,则每篇中心思想则相通。对于如何“积”心养心,其奥义随处可见。但在剖析养心之方之前,首先要明白为何而养。庄子认为,“人道有为”之“累”乃为物所役,是乱世之源。从表面上看,“人道有为”显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显示了人制欲外物并为其所用的自由意志。5但实则,人在御物的同时也为物所囿。人类有对自己所创造的物有得到的欲望和控制的欲望,一旦失去了物体,就如鲲离开水,大鹏失去风的力量一般,人类便无所依靠,从而变得不快乐。《知北游》云:“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谇之事,则不乐......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只要人对外物有欲望,心不净,其精神就会被物体所劳役,人也变得不快乐不满足。为了消除内心不满,填补物欲,人们才会追名逐利,甚至不惜引发战争,所以“物累”便是乱世之源。庄子还认为,“人道有为”会使人迷失本性。在《秋水》篇中有一个比喻:

曰:“何为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5

《得道即逍遥-庄子人生哲学思想发展》,王新枝著,第10页

这个比喻颇具有讽刺意味。 在庄子看来,人的天性就如牛马四足一般,本可自由奔驰与天地间。然而由于“人道有为”的文明教化,就如同“落马首,穿牛鼻“的笼套和缰绳一样,迫使人们循规蹈矩、劳作困苦,最终为物所役,丧失自由天性。6

既然找到了结症之所在,养心,得”道“的方法便不言而喻。《人世间》云:“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坐忘”就意味着忘记自身形体、忘感觉、忘智慧、亦忘心。而《逍遥游》篇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要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7的“虚静混沌”境界,必应摒除情欲、保持虚静、端坐而浑然忘掉物我。正如《养生主》中庖丁求“道”,其刀”以无厚入有间“,所以“游刃有余”。解牛数载,不是练刀,而是练心,使心融于天地,没有窒碍,便能得道且逍遥。8

总而言之,庄子的文笔瑰丽,意象云集,有神话的夸张性又不乏创造力。其架构明确统一,由外到内,由浅入深,散布万物却最终浓缩于内心。论其中心思想,左右不过一个“道”字。

678

《得道即逍遥-庄子人生哲学思想发展》,王新枝著,第11页 《庄子·齐物论》

《心灵苦旅中的生命放歌-解读<庄子·逍遥游>》,李振纲胥士元著,现代哲学,2009年第3期/五月号

参考书目与文献

【1】《庄子》孙通海 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4月 【2】《老子》饶尚宽 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9月

【3】《心灵苦旅中的生命放歌-解读<庄子·逍遥游>》,李振纲 胥士元 著,现代哲学,2009年第3期/五月号

【4】《得道即逍遥-庄子人生哲学思想发展》,王新枝 著2004年5月

【5】《汉文学史纲要》,鲁迅著,人民出版社,1958年4月第1版,第16-17页:1973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