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0 23:08: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学案(新人教版)

选修4

自 主 学 习

学习目标

1. 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体会孙中山的革命献身精神和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文情怀。

2. 概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开展土布运动、食盐进军、提倡不合作和绝食祈祷事迹等。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感受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事业而贡献一生的坚定信念和斗争精神。

高 效 课 堂

史料研析

史料阅读: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问题设置:请归纳材料所体现的主要思想。这一思想对近代中国是否产生了重大影响?举例说明。

分析参考:阅读分析材料,概括思想主张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

答案:“分权与制衡”(或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思想。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用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体制,为中国资本主义提出一种新的政治构想,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达 标 训 练

1. 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是孙中山先生毕生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孙中山全集》第七卷

材料二 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保护本国工业不为外国侵夺,便先要有政治力量,自己能够保护工业。中国现在受条约的束缚,失去了政治的主权,不但是不能保护本国工业,反要保护外国工业。……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所以……我们的

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治、民有、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共有,政治是人民共管,利益是人民共享。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

材料三 国民党一大闭幕不久,我在对驻广州湘军发表的演说中讲:“俄国革命,不但皇帝的压迫要反对,就是列强的压迫也要反对,和全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压迫都一齐反对。……推究俄国革命的发起,是由于三种人:农、工、兵。俄国现时的政府,又叫农工兵政府,是由农、工、兵三界人民派代表所组织而成的。……要知我们革命成功的将来详细情形,更可用俄国人民现在怎样享福的情形(来想象)。”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

材料四 孙中山一生主张共同奋斗救中国,这就是他主张国共合作的原因。共产党是一个代表工农劳动阶级利益的政党,孙中山知道没有这些劳动阶级的热烈支持与合作,就不可能顺利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

——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孙中山“谋中国革命”所持的理论是什么?其形成有何特点?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条件。

(3) 结合材料三、四,概括孙中山对俄国革命的基本观点,并指出他主张国共合作的原因。 (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体现出的优秀品质。 答案:(1) 三民主义。继承传统思想、借鉴西方学说和个人创新相结合。 (2) 实现民族独立;防止贫富不均;与民主政治相结合。

(3) 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列强压迫,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依靠工农群众。受俄国革命启发;中共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

(4) 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评价。问题设置涉及新、旧三民主义理论和孙中山的优秀品质。第(1)问从材料一中“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概括孙中山三民主义形成的特点。第(2)问回答时,注意材料二中“……”前后层次的概括。第(3)问材料三主要体现孙中山对俄国革命的态度,材料四则表明孙中山主张国共合作的原因。第(4)问可以从孙中山救国救民思想,发展三民主义等史实中概括。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 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不仅如此,其实孙中山同盟会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排除在中国之外了。……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材料三 当今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两者的分界线,另一种主张把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作为两者的分界线。(注:历史分期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

——《换个角度看辛亥革命》

(1) 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学说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2) 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

(3) 相对于第一种观点,材料三把新中国成立作为近现代史分期的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结合历史分期方法回答,这两种观点所依据的“质的差别”分别指什么? 答案:(1) 特点: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说明: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2) 推翻满清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或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

(3) 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的理由:因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质的差别:前者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改变。后者的依据是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孙中山的评价。第(1)问孙中山学说的特点从“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中概括,后一小问要围绕孙中山为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所作的努力来组织答案。第(2)问回答时要指明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新认识。第(3)问回答时要从新中国成立和辛亥革命各自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角度来组织答题。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像德里的皇宫和贫苦的劳动阶级的茅屋的对照在自由印度一天都不能存在下去,国内的穷人都必须同最富的人享有同等权利。除非富人放弃财富及凭财富得来的权利并为公共福利而大家分享,否则必然有一天要爆发流血的暴力革命。

——甘地《建国纲领》(1941年)

材料二 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

——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三

1908年,我在《印度自治》一书中把手纺车运动描绘为救治印度的日益增长的贫困的万应药膏……我以为任何可以使印度广大群众摆脱其极度贫困的,在同一过程中也就可以使他们得到自治。……我所以提倡这种形式的经济自主,就在于通过它,可以为印度半饥饿的、半失业的妇女找到工作。

——甘地《甘地自传》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二,概括甘地的经济建设主张。

(2) 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分析甘地推进手纺车运动的目的。

(3)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甘地的经济思想与印度现代化的关系。

答案:(1) 主张:经济平等,反对剥削;非暴力的经济合作与分享;发展自给自足的乡村经济,抵制西方工业文明。

(2) 目的:唤起民族意识,实现民族自治;抵制英国经济侵略;改善印度人民贫困生活;提高印度妇女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