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营养学各章节练习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5 5:22: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白菜又名--------,具有-----------、-----------、-------------的功效。 2.梨又名-------------,具有--------------、------------的功效。

3.鸡蛋蛋白质中主要为婴幼儿成长需要的----------和------------,与人体蛋白质组成相近,吸收率高。 4.鸭肉具有----------、-------------、------------的功效,可用于---------、--------------及-----------的食疗。 5.双耳汤主要由------------、-------------、----------组成,具有------------、------------、-------------的功效。

6.枸杞肉丝主要功效为:--------------、----------。 二、选择题

1. 银耳( )患者可经常食用。

① 风寒咳嗽② 阴虚咳嗽③ 虚劳咳嗽④ 外感口干⑤ 阴虚口渴 2. 下列哪一项与银耳功效不符:

① 增强人体的免疫力② 抑制骨髓造血机能

③ 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④ 具有一定的抗辐射作用⑤ 调动淋巴细胞 3. 下列关于牛奶的论述哪一项不正确:

① 含有乳清酸② 牛乳的脂肪主要是棕榈酸、硬脂酸的甘油酯

③ 脾胃虚寒作泻者慎用④ 不含胆固醇⑤ 牛奶具有预防胃癌的效能 4. 牛乳的蛋白质主要是( ),这些蛋白质都含全部必需氨基酸。 ① 球蛋白② 白蛋白③ 含磷蛋白质④ 酪蛋白⑤ 以上都不是 5. 鳝鱼可用于( )的食疗。

① 虚热盗汗② 足痿无力③ 内痔出血④ 面神经麻痹⑤ 以上都不是 6. 白鳝是( )的异名。

① 海参② 乌贼③ 鳗鲡鱼④ 鳝鱼⑤ 泥鳅 7. 下列哪一项不是鳖的异名:

① 金龟② 甲鱼③ 墨鱼④ 团鱼⑤ 水鱼

8. 具有补益肝肾,涩精敛汗功效的食疗方是:

① 山萸肉粥② 天门冬粥③ 双耳汤④ 枸杞肉丝⑤ 法制黑豆 9. 具有滋阴润肺,生津止咳功效的食疗方是:

① 山萸肉粥② 天门冬粥③ 双耳汤④ 枸杞肉丝⑤ 法制黑豆 10. 既可补肾精不足,又可益肾阴的食疗方是:

① 山萸肉粥② 天门冬粥③ 双耳汤④ 枸杞肉丝⑤ 法制黑豆 三、简答题

1. 鸡蛋清与鸡蛋黄功效异同。

2. 鳖肉与龟肉的比较。 3. 鸡肉与鸭肉的功效比较。

第十二章 其他饮食 一、名词解释

1. 驱虫类食物: 2. 安神类食物: 3. 平肝熄风类食物: 一、填空

1. 大蒜性味――― ,具有―――、――― 、――― 功效。

13

2.地龙又叫――― 、――― ,为 ―――养生食品。

3.小麦性味――― ,具有――― 、――― 、――― 功效。 4.酸枣仁熟食可――― ;若有――― 不宜食用。 5.甘蓝又叫――― 、――― ,功效为:――― 。

6.槟榔又叫――― 、――― 。味――― ,性―― ,功效:杀虫、破积、下气、行水。 二、选择题

1. 哪类食物多在空腹时使用:

① 槟榔 ② 酸枣仁 ③ 地龙 ④ 甘蓝 ⑤ 榧子 2. 既养心安神,又收敛止汗的是:

① 小麦 ② 浮小麦 ③ 酸枣仁 ④ 大枣 ⑤ 地龙 3. 下列关于小麦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 用于肠胃不固慢性泄泻 ② 用于脏躁,心神不宁

③ 浮小麦生津止汗养心气 ④ 麦麸皮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 ⑤ 小麦胚芽中含有丰富维生素E

4. 小麦治脚气病和末梢神经炎的有效成分是: ① 麦芽中的维生素E ② 麦芽中的维生素B1 ③ 麦麸皮中的维生素E ④ 麦麸皮中的维生素B1 ⑤ 不饱和脂肪酸 5. 下列不正确的是:

① 大蒜性味辛温 ② 大蒜可空腹生食 ③ 大蒜生食不宜过多 ④ 大蒜可与蜂蜜同食 ⑤ 大蒜尤能消化肉食

6. 除了具有杀虫消积的作用外,还有润燥功效的是:

① 槟榔 ② 南瓜子 ③ 麦芽 ④ 榧子 ⑤ 以上都不是

7. 具有杀虫消积作用的食物中,又有下气作用,适用于气机不畅体质的是: ① 槟榔 ② 南瓜子 ③ 麦芽 ④ 榧子 ⑤ 以上都不是 8. 下列关于地龙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 用于惊风抽搐 ② 适于小便清长者 ③ 适于小便短赤者 ④ 适于阳虚体质 ⑤ 适于热性体质

9. 下列食疗常用中药材中,能够补气升阳,固表的有:

① 黄芪 ② 地黄 ③ 当归 ④ 肉苁蓉 ⑤ 西洋参 10.下列说法哪项不正确:

① 玉米须为清热利尿保健品 ② 地黄为滋阴养血佳品 ③ 当归为补血和血中药 ④ 肉苁蓉为补肾益精中药 ⑤ 西洋参为温阳益气佳品

14

《中医饮食营养学》各章节练习题标准答案

上篇 第一章

三、1.C2.AB3.ABCDE4. ABCDE

四、1. 传统营养学理论核心就在于掌握阴阳变化规律,围绕调理阴阳进行食事活动,以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

中医理论认为,机体失健,乃阴阳失调所致,所以治疗和饮食养生等则以调理阴阳为基本原则。或补或泻,都是在调整阴阳,都是以平为期。

关于饮食的宜忌,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出发的,于阴平阳秘有利则宜,反之为忌。痰湿病人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忌食辛辣;老人若阴不足阳有余,则应忌食大热峻补之品;发育期儿童无特殊原因不宜进补;某些患者,如皮肤病人、哮喘病人应忌食虾蟹等海产品;胃寒患者忌食生冷食物等。其实质是为防止犯虚虚实实之弊。

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制备方面中医亦注重调和阴阳,使食物无寒热升降之偏颇。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须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菜肴偏于寒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等症;又如食用韭菜等助阳之品,常配以蛋类以滋阴,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2. (1)食药同源

中医学历史表明,食物与药物同出一源,二者皆属于天然产品。食物与药物的性能相同,具有同一的形、色、气、味、质等特性。

(2) 食药同理

食物与药物同用,除因食药同源外,主要基于食物与药物的应用由同一理论指导,即食药同理。中医认为,机体衰弱失健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意味着阴阳两方面的互相消长,如阴阳的偏盛偏衰等。如何调整这种阴阳失调,张景岳说:“欲救其偏,则惟气味之偏者能之。”食物与药物一样,皆属气味之偏者。食物的防治疾病作用,也是通过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或补虚扶弱,调整重建脏腑气机功能,来达到消除阴阳失调的。

(3)食疗与药疗关系

食药同源,食药同理,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食疗与药疗的区别

食疗 药疗 摄取过程长,用量大,作用缓 摄取过程短,用量小,作用急 无毒副作用 有毒副作用,只是有大小多少之分 基于营养,成分易被机化 基于治疗,成分不易被同化 满足心理要求 不一定满足心理要求 辅助治疗或直接治疗 直接治疗

第二章

二、1.ABCD2.D3.B4.B5.A6.D

三、元代忽思慧著《饮膳正要》一书,开始从健康人的饮食方面立论。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名的营养学专著,全书共三卷,它继承了食、养、医结合的传统,对每一种食品都同时注意它的养生和医疗效果,因此本书所载的基本上都是保健食品。且对所载各种食品,均详述其制作方法,烹调细则,实属难能可贵。并记述了少数民族的食物,丰富食药资源;强调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禁忌等;且全书附有插图20多幅。

15

第三章

三、1.ABC2.ABCDE3.C4.C5.A6.AB 第四章

三、1.AB2.AD3.BD4.CD5.BCDE6.ABCE

五、依据配伍“七情”精神,在保健食品配制上前人也作了不少努力。举例如下:

升降并举:升浮性质食物和沉降性质食物并用。以防止升降过偏之弊。如葱豉汤中加食盐,以防止葱、豉过于辛温发散之性。

散收同用:补益类食物常调以发散性食物,以防止滋腻之性。如芫爆里脊中的芫荽,可防止猪肉滋腻碍胃之性。

寒热并调:即寒凉性质食物和温热性质食物并用,以防止寒、热过偏之弊。如炒苦瓜佐以少量辛热的辣椒,可防止苦瓜苦寒过偏之性。

攻补兼施:即泻实祛邪性质食物和补虚扶正性质食物并用,以防止攻邪而伤正之偏。如薏苡粥中添加红枣,即可防止薏苡仁清热利湿过偏之性。

其他尚有表里兼顾、动静相调等配伍方法,也都是“七情”配伍的发展应用。 下篇 第一章

二、1.ABCD2.B3.ABE4.AC5.ABCDE6.A7.C8.C9.A10.AB 第二章

1.A2.B3.CD4.ABCDE5.ABCDE6.ABCDE7.D8.B9.B10.AB11.C12.CDE13.E14.B15.E16.ABC16.ABC17.C18.B19.B20.E21.C22.B 第三章

1.D2.ABCD3.C4.DE5.ABCE6.B7.D8.A9.AE10.AD11.C 第四章

1.AB2.E3.ABCE4.ABC5.C6.A7.ABCDE8.AB9.CD10.AB11.D12.ABCDE13.ABD14.A15.E16.AC17.BE18.A19.ABCDE20.D 第五章

1.C2.D3.ABC4.A5.A6.BCD7.E8.B9.E10.ABCD11.ADE12.ACD13.B14.BE 第六章

1.B2.B3.D4.AB5.E6.D7.A8.AC9.AE10.AD11.AB12.AC13.C14.E 第七章

1.ABCDE2.ADE3.ABCD4.B5.C 第八章

1.ABCDE2.A3.BC4.CDE5.A6.ABCDE7.ABCDE8.BCD9.E 第九章

1.BC2.ABC3.BC4.ABCDE5.AB 第十章

1.BCE2.B3.D4.ABCD5.BCD6.C7.AC8.A9.BC10.E 第十二章

1.AE2.BC3.ABCDE4.D5.BD6.D7.A8.ACE9.A10.E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