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7:03: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对XX县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准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县情实际,对制定发展新思路,落实发展新举措,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结合XX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启示及建议,谈一管之见。

一、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基本成效

近两年来,XX县坚持“种草养畜富民、壮大工业强县、改善环境创业”的发展思路,排难攻坚,苦干实干,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亿元,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72元,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的发展,以养牛为主的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县牧草留床面积达18.7万亩,牛饲养总量达17.83万头,养牛收入接近亿元。农民人均从草畜、林果、药材三大产业中实现收入585元,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文明生态家园建设取得了较大突破,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建成文明生态家园56处1556户,配套建设了温棚、沼气池、集雨水窖以及村部、学校、卫生所、人畜饮水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三清五改”村庄整治31个村8406户,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城镇人口达4.7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0.1%,比五年前提高了8.3个百分点。

(二)发展优势

综合调查分析,XX的发展优势有三个方面:一是地理优势。XX县地处陇东南缘,是平凉出入关中的东大门,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同时,川、山、塬兼有的地理特征,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条件比较优越。二是资源优势。现已探明的邵寨煤田和正在勘探的油汽等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这是XX发展的新动力。全县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万亩,其中梯、条田面积67万亩,农民人均达3亩。林地面积达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这是XX发展的根本优势。三是人文优势。XX文化底蕴深厚,晋代医学家、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唐代名相牛生儒等历史名人曾诞生于

此。古商周文化、皇甫谧文化独具魅力。境内已发现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址近500处,出土文物近万件。现有名胜古迹古XX、密须国遗址和皇甫谧、牛僧儒、左丘明墓等,在省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1996年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这是XX发展的新优势。

(三)主要问题

客观地分析,制约XX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产业开发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从目前初步形成的草畜、林果、药材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看,绝大多数是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加工转化滞后。全县大小龙头企业仅53户,总体技术设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力弱,且企业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和农民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责权明确、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农户在参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实惠不多。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XX远离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地形地貌复杂,尤其是直接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饮水、行路、就医和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县尚有98村486社8.92万人和3.86万头大家畜存在饮用水困难;县、乡道路砂石化率极低,晴通雨阻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山区乡、村社更为明显。三是传统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缺陷。集中体现为以家庭生活居住为主,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绝大多数住宅不具备经营功能;农村居民点水、电、路、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容易引发农户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普遍没有将养殖区与生活区隔离开来,卫生条件差,容易引发人畜共患疾病;土地浪费严重,据调查,全县农村居民点占地总面积达到11.08万亩,户均分摊面积高达2.05亩。四是农村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农产品销售处于一种自然无序状态,主要靠零星的运销户分销,农户几乎承担着全部的市场风险,农产品销售大起大落或卖难现象时常发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普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运行管理不规范,难以承担开拓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双重功能。五是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XX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支撑拉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县域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上,农业投入总量严重不足。2005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971万元,用于农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只有76万元,仅占财政收入的3.8%。

二、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 2 -

作为一个农业大县,经过近几年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的发展,既使我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也让我们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解放思想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前提。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解放思想要取得实效,首先必须敢于创新。我县生态家园建设起步于2004年,县委、县政府就提出把小康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积极偿试生态小康家园建设模式,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建成了蔡家塬和店子新村,为全县文明生态家园的建设树立了样板,积累了经验。其次是必须把解放思想与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监督制度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改变解放思想与改革发展“两张皮”问题。近年来,XX县始终坚持抓点示范,典型带动的包抓责任制和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机制,促进了干部思想的大解放。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实践证明,加快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结合XX县实际,就是要大力发展草畜、林果、药材、制种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在星火乡蔡家塬调查时我们发现,只要是从事玉米、小麦制种的农户,收入就高,存款就多。从全县看,只要是主导产业发展好的乡村,路就修得平坦,房子就盖得好,村容村貌就变化大。全县现在基本建成的文明新村中,80%以上都有比较突出的产业支撑。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农村改革以来,我县农民住房先后经历了由老窑旧房到土木结构,再到砖木结构的两次变化,但农民的居住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目前农民住房正在由砖木结构向砖混结构转变。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随着收入增加,农民已经有了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农村发展已经呈现出由只注重经济发展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只注重发展速度向发展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的趋势。只要政府坚持规划先行,用科学实用的规划引导农民,用有力的政策扶持农民,就能把农民建房与新村建设、农民住房质量提高与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政府和农民两个积极性。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只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把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