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武汉民居形式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6 20:08: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清末民国时期武汉民居形式研究

作者:潘长学 桂宗瑜

来源:《中外建筑》2013年第03期

摘要:清末至民国时期武汉出现了民居建造的高峰,这些居住建筑既有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木构架院落民居,也有受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影响而产生的联排里分建筑、独立式住宅和公寓等。两者构成了武汉的城市肌理,集中反映了武汉的自然条件、传统文化、经济形态和社会历史。然而,经过近百年的历史,其建筑质量逐渐下降,数量不断萎缩,这种独特的城市文化痕迹正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急剧消逝,极有可能埋没在城建脚步的灰烬中,被新式建筑所取代。本文对此时期的民居从平面布局、外观装饰、结构形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其建筑形式的手段,达到传承历史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清末民国;武汉民居;建筑形式;里分 中图分类号:TU-09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3-0046-05 1 前言

本文所指的清末民国时期的时间范围为19世纪60年代汉口正式开埠至20世纪40年代前后,此时间段属于中国近代史时期,武汉经济繁荣,社会各方面发生剧烈的变化,建筑亦然,而构成城市主体的住宅建筑尤为特别,其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研究这个时期的民居,读懂其表达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文化,抽象出富有地域特色的符号、语汇,有利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理念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文化精髓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传承。

笔者在学习研究中,通过查阅湖北省档案馆、图书馆,武汉市档案馆、图书馆等相关文史档案资料,阅读关于民居研究的书籍,调查武汉各地民居的实际情况,体验居住者的生活方式,拍摄民居现状的照片,整理收集的所有相关资料,对清末民国时期的武汉民居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对其加以阐述分析。 2 武汉民居概况与现状

武汉民居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经济形态和社会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因而风格独特,形式多样。地理位置方面,武汉位于东西连接,南北贯通的中心地带,两江交汇,水陆交通便利,全国迥异的地域文化在此汇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此交融,融合了中原建筑合院式的平面布局模式,吸收了徽派建筑的马头墙风格与院内天井的布局形式,在沿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沿江地区出现了效仿西部因地势需要建造的竹木吊脚楼形式的建筑,兼容并蓄是武汉民居的突出特点;自然环境方面,武汉气候条件良好,四季分明,降水充沛,使得建筑的平面布局与屋顶形式有灵活的选择性;传统文化方面,武汉是荆楚文化的中心,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从而有了历史的底蕴;经济形态方面,商业经济与工业经济是近代武汉发展的主流经济,其带来的是大量商住结合形式的民居以及工厂周边的工人宿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着建筑形式革新的步伐;社会历史方面,汉口于1861年正式开埠,在之后的时间里,西方文化对武汉的近代建筑影响强烈,包括平面布局、空间组织、外观装饰、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造技术和整体规划等,中西合璧式的里分建筑的大量出现丰富了武汉民居的形式,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建筑虽仍然留存,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和国内大多数地区的近代建筑一样,武汉近代民居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自然的损耗、社会的变革、动荡时期的战火都对其产生了不可逆的损害,使得在今天只有部分街区或者零星的单体建筑得以保留下来,这些建筑的幸存,得益于清末民国时期建筑材料与建造方法的改进,砖木结构房屋的大量出现,较之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使用寿命大为增加。虽然如此,砖木材料毕竟不如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及钢材,如今一些近代民居的质量状况也不容乐观,还有另一些因旧城改造或者市政建设面临拆除。民居反映着武汉的历史文脉,体现着不仅是建筑技术的革新,包含着更多是社会文化的气息。 3 武汉民居形式的总体特点

晚清汉口开埠后,武汉既有富商巨贾的西式洋楼,也有秩序井然的里分住宅,还有沿河沿江用竹木建构的吊脚楼(图1),更有大量用芦秆、竹席搭盖的简陋窝棚(图2)。普通民居房屋紧密相连,面宽小,进深大,多设天井采光,为中国传统样式。随后由于有西方文化和西方建筑技术与风格的传人,产生了独立式住宅、公寓等新的建筑形式。

武汉民居主要集中在江岸区、江汉区、武昌区、江夏区、黄陂区、蔡甸区、新洲区,其中的部分已经拆除或者毁坏殆尽,保存较好的民居有武昌区毛泽东旧居和昙华林民居建筑群,江岸区和江汉区的联排里分,新洲区徐源泉旧居,黄陂大余湾村落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武昌的县华林街区以及汉口的里分住宅,它们正是清末民国时期典型的武汉民居形式,它们在平面布局、外观装饰、结构形式等方面有一定的共通性。 3.1 平面布局 3.1.1 布局形式

武汉民居多采用三合院形式,是对中原四合院的改变,但仍然轴线对称,平面布局规整。合院由三间正房,两厢房和天井组成,正房中间前为堂屋,后为灶房,左右两间为卧室,天井四面设有檐廊联系大门及其他房间。武汉夏天气温高且湿度大,为了适应闷热的天气和避免太阳的直晒,房屋的进深一般很大,使得室内阴凉,而出檐较深则正好遮挡烈日,为了防潮防霉变,多设有阁楼以存放物品。例如位于武昌区都府堤路41号的毛泽东旧居,就是一个典型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进三天井形式的民居(图3),青砖灰瓦,前后贯通呼应,连接部分的天井既是人行通道又兼有隔离带的作用,既可以在炎热的夏季里防止太阳的直晒,又可以在冬季对室内起到保温的作用。此种布局形式,既体现了不同建筑文化的交融,又体现了人们为适应气候条件对民居做出的灵活处理。 3.1.2 规模大小

合院从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逐步发展为三进院,但普通民居的布局以一明一暗的连三间为多。“明代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曾规定:民居住宅,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这是封建等级制度的规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居形式逐步演变为三明两暗,或保留三合院形式,或组成四合院,或组成前后进及前后天井以构成独门独院,也有更多进院落串联而成的大户家族,之间留有通道——“火巷”,既是人行通道,又兼有消防隔离带的作用。此外,现存的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汉阳西大街毕怡发炭店是武汉民居三进院民居的又一代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共三进,连三间,院落中有两个天井,第一进为店堂,第二进为住家,第三进为作坊,均用五柱落脚的做法,柱下置磉。建筑用空斗墙砌筑,采取双坡屋顶的形式以利于排水,天井以红砂石铺地,两侧均为厢房。因历年修筑马路或其他建设工程,前后进均已拆除,至今仅存中进。民居规模大小的差异也代表着家族财力、权势、地位的不同,映衬了武汉当时的社会民生。 3.2 外观装饰 3.2.1 建筑立面

正立面以三开间和五开间居多,外墙使用大面积的清水砖墙,砖的各种砌法技艺,产生了空斗墙这种砌墙形式。清水砖墙使得民居更加厚实稳定安全,防盗防火性能比木材料大幅提升,还使宅内空间与外界的隔绝性增加,形成一种外实内虚的形式。例如位于武昌区的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旧址,其中一栋建筑正立面就是三开间的形式,中部的一间为入口及堂屋,旁边两间为厢房,外墙使用大面积的清水砖墙,冬暖夏凉;同样的外观也见于毛泽东旧居,其外墙也是以清水砖墙为主,仅于用木板材分隔室内房间,山墙墙体高,不仅宅内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而且使得内外空间相互隔绝,互不干扰。又例如清末建成的楚菩里、长兴里(今德兴里)等为青砖外墙;民国期间建成的长乐里、三德里、长怡里等均为红砖外墙。建筑立面简洁少装饰,体现了民风纯朴的特点。 3.2.2 整体造型

为了使房屋造型舒展流畅,在建筑的屋檐、墙身、勒脚有明显水平划分。虽然清水砖墙的民居比较常见,但是部分建筑墙体也有用条石砌筑,而非土窑砖,石上还刻有斜向纹路。如黄陂大余湾部分民居以当地石材砌筑(图4),称之为“滴水线石墙”,其墀头。造型各不相同,反映了居住者不同的精神追求,屋顶多为双坡硬山式,厚度普遍比北方地区薄,显得轻盈灵活,为的是拥有良好的通风透气的要求,以适应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