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19 19:40: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谈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王 峰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结和我校“和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谈一下体会和做法。

一、有章可循,持之以恒

做为低年级体育课教学,首先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及为什么这样做。如课前学生排队下楼,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但前后如果不能很好地保持好距离、注意力不集中,不有序地下楼等,安全就可能无法保证上,因此教师在第一节课就要详细说明方法,并强调要求,严格执行。几次课下来,学生就能行成习惯。怎样才能做好呢?以前是两路纵队,下课后学生就乱在教室门口,教师常常是顾此失彼,很长时间才能排好队,虽然能及时到达操场,但总是感到学生有些被动,不是没有了上课的激情,就是个别学生一下楼就感到象是出笼的小鸟,先“放松”一下。为此结合教学中的分组教学,进行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带队法。小组长在教室内招集自己的小组成员排好队,体育班长根据小组站队情况安好顺序,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安全下楼,到达操场自己的位置。当然积极的小组成员总是快速集合,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教师适当的表扬,进一步提高了小组学生的表现欲。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常规要求做好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说初步形成。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常规问题,为什么有些学生做不好,主要是开始没有做好,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的要求没有听清,或根本没听到,也就是所谓的“不知”,学生不知道怎么做所以根本不可能做好,尽管教师不断重复要求,甚至是严厉的批评,由于没有学生的心理参与,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改革教法,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快乐,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他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学生也是有思想的,他们也懂的“小不忍则乱大谋”。相信每一位生在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面前都能遵守常规要求,否则他就会没有活动的机会。比如现在天气热了,要求学生不准穿凉鞋和裙子,老师要求了,他可能忘了没有做到,只能在旁边见习,看到学生热烈的活动场面,你说他下次还能忘吗?再如学生在接力比赛中因为抢跑而被判名次落后,你说他还会投机取巧而主动犯规吗?

第三 树立榜样,提高自我认识 言传不如身教。学生的自律性首先在于他们对周围的认识。如何为学生树立好榜样,以身作则的教师,认真学习的学生,对学生的正确评价,恰当的批评和鼓励都对学生的自律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纠正学生的坏行为,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不是批评、发脾气、惩罚,而是不断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有具体可以模仿的对象,正确地分析学生的不足固然重要,但更应看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不放,树立他们见贤思齐的信心。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不要轻易地作出绝对的终结评价,而要在肯定其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前提下,对其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作出动态

的多元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从而采用积极的学习策略。这是学生自我控制力的动力源泉

四、区别对待,循序渐进地提升自控能力

我校的学生,大部分善于表达和表现,这是优点,但在学习中有时就会注意力不集中,而随意说闹。还有的总是东张西望、做小动作。做为教师不能着急,更不能认为无可就药,要积极多观察,多了解,发扬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思想,和班主任、家长沟通,通过同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循序渐进的不断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有个学生上课站队,在一个位置几分钟也做不好,不是说话就是挑逗别人,同学们都不想和他一组,家长也认为有“多动症”,后来我站队我安排他在组长的后面,并说明别人的同学都看他呢,由于课中的随时鼓励,几节课能坚持一段时间了,看到同学生也想和自己玩了,就越做越好,不仅自己做好,还能主动提醒有些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做好,现在现在已经能胜任小组长的责任。

所以,对待正在成长的小学生,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能力就千差万别,做为教师千万不要埋怨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孩子毕竟是孩子,任何习惯都不是一天养成的,任何改变也不是一天就发生的,要想让孩子改掉积久已深的习惯,自然也要慢慢来,不能操之过急。给孩子一些时间,奇迹就会发生!